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2
美国1787年宪法经历了200多年,共有27项修正案;而我国1982年宪法却已经有31项修正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第一款合众国公民的投票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曾被强迫服劳役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

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一)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剥夺或限制。(二)国会有权以适当立法实施本条。

材料二长时期的实践证明,1954年宪法是一部比较好的宪法。当然,那时以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丰富经验,继承和发展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既考虑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发展的前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2年宪法今后一个字都不要改,若要修改完善,最好是采取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这是借鉴美国修改宪法的办法。自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以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先后四次对它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改、补充,采取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

——摘编自杨景宇《回顾彭真与1982年宪法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定1982年宪法的主要条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的主要贡献。
18-19高一上·新疆·期末
知识点:1787年宪法的背景、内容和原则1787年宪法的意义和局限性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新时期的民主建设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政治、经济领域都体现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2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中,彭真对宪法制度设计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他要求将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既考虑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发展的前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关于将来如何修改1982年宪法,彭真提出该宪法今后一个字都不要改,若要修改完善,最好是……采取宪法修正案的方式。自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以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先后四次对它的部分内容做了修改、补充,采取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

――摘编自杨景宇《回顾彭真与1982年宪法的诞生》

材料二:国有企业是问题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占了城市就业人口工业产值的70%,而集体与合作制部门大约占25%,新兴的私营企业只占5%。改革者在搞活国有大型企业时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在这些企业中,生产指标和分配到的原材料一直是由中央政府官员决定的,为了解决浪费和效益低下问题,政府鼓励国有企业根据市场计划生产。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按照市场价格购进原材料、辞退效率低下或怠工的工人并为产品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但是这种竞争可能导致工厂破产,因此这一做法遇到了阻力,有人指责它有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82年宪法的主要条件及意义。1999年某次会议以“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修改补充,指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及其修改补充的主要内容。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费正清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问题。1992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央有何举措?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民主法治建设的健全和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 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或应全国三分之二州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序号时间条文节录
41791 年人民之人身、住宅、文件与财产不受无理搜查扣押之权利不得侵犯。
151870 年第一款 合众国或其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前此曾为奴隶
之关系而拒绝或剥夺合众国公民之投票权。
221951 年第一款 无论何人,当选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次。
261971 年第一款 年满十八岁或十八岁以上之合众国公民之选举权,不得因
为年龄关系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否定或剥夺。

——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朱曾汶译)

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典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 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 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

——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 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 年,虽完成《民 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 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 1986 年颁布民法通则。
20 世纪九十年代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 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0 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 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归纳上表 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3)综合材料二、三并谈谈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