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盛筵。这些印刷书不再是古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医生的平均藏书量从26本增加到62本,律师从25本增加到55本,商人从4本增加到10本,纺织工匠从过去的1本书变成了4本书。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从肇兴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伟大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与明朝印刷出版业的发展相比较,15、16世纪欧洲印刷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分析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19-20高三上·宁夏银川·阶段练习
知识点:文艺复兴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朝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履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蔾书和宋体守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知意大利学者利玛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大学诞生于12世纪的欧洲,除了课程研究,考试制度也在同一时期兴起。对课本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当时书十分稀有,由人工手抄而成……只有贵族和富商才可能拥有少量的书籍。1450年,欧洲约有1亿人口,而藏书量却只有几万册…印刷术发明以后,更多的人可以拥有书本,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认字、写字。文官率也有所下降。1650年英国的文官率是70~90%,到了1700年降至55~75%,1750年降至40—60%。欧洲的学术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宗教改革之前,普通百姓并不读圣经,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能读圣经。神父的言语就代表了圣经………宗教改革人士开始将圣经翻译成各种地方语言。这样人们就可以阅读圣经,跨过神父与上帝直接交流。在印刷术的帮助下,1517年至1520年间,路德的30部著作在欧洲售出了30万册。印刷术出现后的两个世纪内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简述中国印刷术对外传播的历程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印刷术发展呈现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府本”。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称“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清代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邹逸麟、周一良《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看作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斯·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摘编自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是我国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出版史上的全盛时期,除以国家名义进行出版活动的官刻发达之外,民间出版业也十分繁荣,出现了北京、徽州、杭州、南京、苏州等印刷、出版中心。各种新技术在民间出现,清朝士人龚显曾说过,“明人用木活字版印书,风乃大胜”。除了木活字,明清先后采用锡活字、铜活字和铅活字印刷。另外,明清时期套版印刷技术得到改良,早期多用朱墨两种颜色印刷,称之“双印本”,后来发展到用四色、五色来套印。据统计,流传至今的明清丛书将近400余种,并保存了大量容易散佚的零散杂篇。通俗小说、戏曲作品、商旅指南、旅游手册、灯谜、笑话等面向中下层读者的图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插图版画大兴,尤其是徽派版画,丹青名手与版刻名工结合,创作了大量或纤巧富丽或意境悠远的版画艺术精品。

——摘编自吴永贵主编 《中国出版史》

材料二   欧洲出版业从中世纪走出来,在I5世纪迎来了辉煌的开端。这是因为表音文字比汉宇简便,字母雕刻成活宇也比汉字投资少,且更好控制工艺。到18世纪欧洲已经进入机械印刷时代,而中国活字印刷的工艺水平始终不能超越雕版印刷,中国的活字印刷一直没能推广开来。中国的出版业一直是读书人的副业,虽然出现了印书中心,但都未能形成独立的职业和行会。明清时期私塾虽然遍布全国,但受到教育却是少数人,文盲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而在欧洲,以1660年的英国为例,平均每4400个人就有一所学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为出版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市场,以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些套图书相关产业。16世纪欧洲已出现从印刷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版社和图书贸易商,继而出现出版、印刷、销售的三大专业分工。明清时期,书籍审查制度常态化且严厉,中国的帝制文化也不能发展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就废止了印刷特许权制度。18世纪欧洲产生了版权法条款,把出版的权利授予作者,开启了通向现代版权法的道路。

——王昭启 《明清时期中国未能最早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出版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15至18世纪的欧洲相比,明清未能形成出版产业化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