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0 组卷18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明帝刘庄即位后“遵奉建武(汉光武帝刘秀)之教,有加而无改永平(汉明帝年号)二年,汉明帝以大司空窦融管教子弟不严,数次下诏责罚并最终将其罢官。后来,楚王刘英、广陵王刘荆、驸马都尉韩光等也都先后犯法坐事论死,群臣震恐,朝廷肃然。永半九年,“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他还制定对地方官吏的考察勘陟制度。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汉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汉明帝还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摇役,令官吏劝督农桑。汉明帝尚儒学,倡导“以孝治天下”,并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学生最多达万余人,甚至连匈奴贵族也派遣弟子万里求学。永平十六年,汉明帝遣窦固等击败北匈奴,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朝。一时之间,上行下效,“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史称永平之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明帝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明帝为政措施的影响。
19-20高三上·重庆·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中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

材料二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并简要说明秦朝政治体制的特点。

材料三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