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7 组卷281
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写)


材料二   1949—1957年中国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从长远以及从城市化本质来看,导致中国城市化同工业化脱轨并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后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种子”已于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只不过由于“时滞”的缘故,在“一五”时期尚未充分显示出来。实际上,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积累方式等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经济框架已经形成,后来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城市化发展,都是这一框架的补充和延伸。

——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新型城镇化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消除中国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摘自肖金成《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四大重要战略意义》


完成下列任务: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结合材料一、三,分析其原因与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认识
19-20高三上·江苏徐州·期中
知识点:三大改造“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大改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7年是新中国城市化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在此时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数量迅速增加,1957年年底全国建制市增至176个;城镇人口迅速增长,8年内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年均递增率高达7.05%……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均得到较大发展……但是,城市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施行导致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动力严重不足;19491957年,城市和农村的户口登记、管理及相应的办法已初步定型,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政策、法律框架已基本定型,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格局初步形成。这些均在客观上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摘编自付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分析》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从开始到基本完成仅用了120年的时间。美国城市化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19世纪后期大规模铁路建设带动城市的兴起;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汽车的广泛使用推动城市的发展;第三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高速公路网的修建,使得城市向郊区发展,带动了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出现,使美国城市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美国城市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低密度蔓延式的城市化,出现过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也导致了过度郊区化、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等问题。

——摘编自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新中国初期城市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美国城市化进程与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化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918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迷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材料二: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以及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它是由技术革命引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生产向以工厂制为基础的大机器工业生产的重大飞跃。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代之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的近代工业社会。英国是工业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及其后果表现最典型的国家。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材料二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 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
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2)根据材料二,说明1895~1913年哪一类企业的发展居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居于主导的原因。
材料三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化化进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并概括材料三中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材料四 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4)依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积极意义。
材料五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任务。……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初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却是以资源的极度浪费、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等为代价的,它只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的任务,在新的时期,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很难培养出竞争优势,所以,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陈争平 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5)依据材料五,指出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问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