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3

节庆活动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以农立国,对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非常关注。为了适应农事和生活,人们就定出一些节日,以调剂生活,增进群体活动的乐趣。民间的宗教意识和祈福于神的心理,以及躲避灾害的要求,促成了拜天敬神的仪式和咒术、禁忌等,并确定于特定的时间。中国人的伦理思想是返始报本、慎终追远的,于是以祖配天、敬天法祖的思想和仪节,就牢牢地凝结在中华民族的群体中。我国古来以孝治天下,所谓凡能孝于亲者,必能忠于国。故“忠孝节义”四大德目,自古影响个人性格与立国精神,如清明祭扫,以示不忘先人;中秋团圆,以叙天伦之乐;重阳登高,以崇敬老之礼。

——摘编自蓝吉富、刘增贵主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礼俗》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妆舞会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年7月l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了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1)阅读材料一,归纳影响中国传统节庆产生的因素。(要求:不得完全照抄材料原文。)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法国节庆文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8-19高二上·湖北孝感·期中
知识点: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小农经济启蒙运动的扩展、影响与评价法国大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民族国家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的节日表现出日益强烈的世俗化或非基督教化倾向,理性神崇拜、反宗教化妆舞会等等节日的出现,显然也直接体现着人民大众狂欢文化的这种反基督教传统。1790714日的联盟节庆典,也已出现了数万人共同宣誓效忠祖国之类世俗的新因素,这是一个反映了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节日。革命节日的人民大众文化特质还表现为人民大众对节日的广泛参与,卢梭认为剧院里的演出决不是人民的节日,人民的节日应当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让群众自己变成演员,“让每个人都走到别人当中并使自己得到愉悦,以便使大家更紧密地团结起来。”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法国节庆文化的新特点和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
40-50年代
◎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
60-90年代
◎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一个把民族解放、国民革命和社会改造合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
上半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2)围绕材料二,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就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的人文思想远避宗教蒙昧说教,习惯于将其置放在宇宙—社会秩序中来加以思考,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作为“万物之灵长”。人既是“万物之灵长”,也为万物中之最贵者,此即孔子所谓的“天地之性人为贵”。高贵的人“参天地而化育万物”,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历代儒家,无论是从子思、孟子至陆九渊、王阳明的心性派,还是从荀子到朱熹再到王夫之的隆礼(理)派,尽管其学理、学旨颇有殊异,但在阐发其人文思想时,几乎都在反复论证这个命题。由此出发,历代儒家也大多伸张人的世俗追求与欲望。总之,儒家也把七情六欲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性”,并肯定其合理性。

材料二   14世纪的意大利,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彼特拉克对人的个性尊严做了有力的褒扬。他强调:“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了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因此,人应当是世界主宰,应当具有行动和思想的自由,这一自由的价值远比生命高贵,因为“失去生命本身要比失去自由好些。如果没有自由,生命只是一种徒有其表的冒牌货”。到了15世纪,佛罗伦萨等地的人文主义者,更是用夸张而华美的修辞风格、以专论的方式系统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彼特拉克宣称:“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在15世纪的意大利,著名人文学者波吉奥在《论贪婪》中,明确地将“美德”与人的财富、金钱欲联系起来。他要人们发扬追求财富与金钱的美德去经商致富,“一个人越富越光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孟广林《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法国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伏尔泰终其一生尊崇、仰慕中国的孔子,不遗余力地宣扬、倡导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堪称欧洲孔门第一弟子。伏尔泰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伏尔泰以中国文化来抨击欧洲宗教的黑暗和专制,并大声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材料四   198711月,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且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西方近代人文精神的相同之处,并分析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15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儒家思想在推动近代法国社会进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