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初,由于日俄战争和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要求立宪的舆论日益高涨,驻外公使和地方督抚也纷纷奏请仿效日本及欧美政治,实行君主立宪。面对清王朝内外交国,统治摇摇欲坠的困境,慈禧太后被迫宣布要“取外国之长”以“补中国之短”,实行变法新政。清廷决定派王公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欧美及日本等国政治,归国报告后再做决策,于是就有了1905-1906年的五大臣出洋。上谕规定目的是“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并要求在国外“随事诹询,悉心体察,用备甄采毋负委任”。

五大臣出洋所起的最重要作用是推动了清政府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定。载泽的《奏请宣布立宪密折》着重指出君主立宪有三大利,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端方的《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中也写道:“中国欲国富兵强,除采取立宪政体而外,盖无他术矣!”190年(光绪三十二年)9月1日,清廷正式颁布“仿行立宪”的上谕对于五大臣出洋事件,德国著名的汉学鼻祖福部克在《科隆日报》上写道:“他们此次出洋是为了学习日本、美国和重要的欧洲国家的宪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特别是有着极大的可能,将西方的宪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结合中国的情况移植到中国去。”赵秉忠对五大臣出洋考察进行了宏观评价:“出洋考察宪政对五大臣来说,在国外或许多少唤到了一些资产阶级民主的新鲜空气,但这决不会改变他们原有的阶级立场;即便说,他们当中的个别人,思想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有了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的认识但在当时也只能是幻想。他们实际上不过充当了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中的工具而已。”晚清的预备立宪是从五大臣考察宪政正式拉开序的,使得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靠近了世界近代法制文明的历史轨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改革。

19-20高三上·贵州贵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涨张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载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当然,新的分工体制反过来也微妙地改变着清廷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而奏折制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则告诉人们:清代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仅仅是汉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结果,尤其不是军机处这样一个简单的办事班子所能办到的。应该看到,清朝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如果这一政权本身不存在有利于皇权进一步加强的因素,单纯儒家学说也不可能造就出“乾纲独断”的独裁局面。热衷于强化皇权的雍正帝对此知之甚悉,故他反复强调“我满洲人等纯一笃实忠孝廉节之行”远胜于“汉人之文艺,蒙古之经典”。 而对皇帝独截至关重要的奏折制不过是基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一种能动工具罢了。

——摘编自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

材料二   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的轨道。编制馆“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奏折遭到了守旧势力反对,慈禧一方面宣布“内阁军机处一切规制,著照旧行”,另一方面改组了中央各部,组成度支部、礼部、陆军部等十一部,各部设尚书一员,侍郎二员,不分“满汉”,还设立了“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复查经费。在厘定中央官制之后,清政府致力于改革地方官制,批准了编制馆上奏的《修订各直省官制情形折》。该折以司法独立和地方自治为原则对地方官制进行厘定。分1907年设立资政院,接着命令各省尽快设立咨议局和预筹各州县的“议事会”。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臣民权力。1909年,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其领导权多为立宪派把持他们发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迫使清政府将立宪预备期由9年改为5年。1911 年5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首届内阁成立,在13位阁员中,7人为皇族,所以人们把历史上的这届内阁称作“皇族内阁”。没多久,清政府被推翻,宪政尝试也告终结。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清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05年派遣五大臣出使西洋考察宪政,政治改革被提上日程。统治阶层的想法其实很明确,就是既想迎合人们改革的呼声,又能保证皇权的延续巩固。考察团回国给慈禧报告,当然也尽可能捡好听的话讲,以打消她对立宪的犹疑;为皇家利益计,清政府自然选择德式君主立宪制为模板,开展预备立宪……1908年光绪和慈禧的先后离世,使得这个改革的变数大增……之后登台的载津等人,甫一掌权,就开始自掘坟墓。罢免袁世凯,收军权,就是第一步臭棋。之后跟着上,铁路国有、皇族内阁,终于将清王朝的气数掐断。本来,宪政的方向是要限权、分权,但他们做的却是抓权、集权,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做得火急火燎,极不高明。这样做的唯一效果是使1860年代以来支撑了清王朝半壁江山、一直对清王朝保持忠心的汉族地方实力派与清廷离心离德了。

——《清末新政与帝国的毁灭》

材料二 清末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清末新政的最后十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改革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从清末社会改革失败的命运中得到的启示。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廷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政府还致力于对社会的整合,试图实现国家与社会领域间的平衡和共赢,从而具有了向现代公民国家发展的导向。为此,清政府制定多项法律(如《集会结社律》《钦定报律》等)来规范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放松了对舆论界和公民集会结社的限制。但是,新闻报刊的创办和新式社团的组建带来的是社会运动的勃兴。对此政府当局缺乏应对的权威、经验和智慧,而社会舆论界同样缺乏理性的自我克制——报刊舆论日渐激进,新式社团则缺乏统一行动并与政府进行协商的能力,这导致政府和社会舆论界从互动走向对抗。清末的国会请愿运动体现了社会舆论界的民主诉求,然而国会请愿运动的日渐激进化以及政府当局的压制举措,使得两者之间的对抗走向难以调和的境地。

——郭绍敏:《重新审视清末宪改:国家建设视野和政治科学范式》

材料三:本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天皇即于l868年4月发布《维新政体书》,开宗明义宣布了天皇的五条誓文: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第二,上下一心,盛行经论;第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第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第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法律制度的最初改革确立了基本原则。这五条誓文是明治政府对封建旧体制进行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纲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以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为基本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日本的改革一开始便把目标定在国家的现代化上。

——贾占军《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原因》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日本宪政改革,分析清末宪政运动失败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