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诸王及八大臣为议政王大臣组合之骨干。其议事既不克保密,且对世宗之统御不甘臣服,故世宗之理想,断非短暂即可实现。在此诸因素之下,世宗对诸王加以裁抑犹恐不及,更不论将军务交之筹划,是以乃另亲信重臣经理之。由此有军机处之创设。

——摘编自《昭连啸亭杂录军机大臣条》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两者相比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军机处设置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18-19高一上·河南洛阳·期中
知识点: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贞现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的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别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