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二   在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19世纪下半叶的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认识。
18-19高二上·江西南昌·期中
知识点:“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从人类诞生至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它们的交融和发展使世界文明精彩纷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初期传入的中国文化的研究很热心,伏尔泰(1694—1778年)赞扬中国的历史记载说:“绝无埃及人和希腊人那种自称受到神的启示的上帝的代言人,中国人的历史从一开始便写得合乎理性”。狄德罗(1713—1784年)称赞儒学政治,“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材料二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废科举,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康有为思想引起极大震动,成为“思想界一大飓风”,梁启超喻为“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沈渭滨《百年戊戌变法研究回顾》

材料四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是怎样理解中国文化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为什么热衷研究中国文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说改革是被迫的?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3)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一大飓风”,为什么有人说他是“跪着造反”?他又是为何“跪着造反”?

(4)陈独秀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主要以西方的什么观点为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精神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1860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1905年以后达到了发狂的程度。

材料二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6月)

材料三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辞。”

                  ——陈独秀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19世纪90年代以后”思想“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3)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指的是什么?“光明世界”的含义是什么?陈独秀思想主张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