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5

在儒家经典中,关注百姓有较多的体现。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贫弃的土地)而处之,劳其民(耗取民力)而用之,故长王天下(维持长久的统治)。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宽松的生产和生活处境使百姓难以管束),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成]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国语·鲁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感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关于民生和统治的认识与先秦儒家的观点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其思想与先秦儒学比有何新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18-19高二上·重庆·阶段练习
知识点: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一个时期的思想与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韩非子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摘编自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法家法治思想的哪些特点?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惑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摘编自《中国古代简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的不同。
材料四 进入到晚清时期,实学思潮继续发展,并达到了新的高度,对中国近代早期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简要说明鸦片战争后至洋务运动期间实学思潮的主要表现。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例举: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出现了哪些杰出的思想家?(中、西至少各举两列)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的中国与西方有哪些相似的社会情形?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惑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主要的不同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道有阴阳,人间有德刑。天以阳气为主,以生养为德;人亦应以德政为主,以生成为意……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汉初是“黄老”“申韩”之学并行的……原来一个人治天下,无论怎样凭恃武力,总不能全不讲教化。而讲教化,只有儒家之学最长。而且汉武帝,是个喜欢铺张场面的人,而巡守封禅……典礼,也只有儒家知道。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四   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王座。与此同时,他还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描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

材料五   不难发现,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他编造的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以致尽管各个封建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它们却都直接间接、或明或暗地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论证。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统治者施政的重点、手段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有何特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新儒学被统治者采用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五,分别指出两位作者对董仲舒的态度并说明他们各自的理由。(只写态度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