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8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11.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下面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
19-20高三上·内蒙古赤峰·阶段练习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0年,伦敦有25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16倍。到1801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96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4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沿岸工厂林立。19世纪中期,泰晤士河开始散发令人难以忍受的臭气。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

时间新的城市用语
1872租界、洋房、接声简、礼拜、女王、大菜、啤酒、马车、香水、洋肥皂、欧洲、风扇、自鸣钟、马路、地球、风雨针、电表
1893洋场、租界、工部局、煤气灯、电气灯、电报、电杆、地火、抛球场、东洋车、马路、外国戏院
1906地球、铁路、轮船、工程局、洋场、公会、警察、公家花园、博物院、商品陈列所、会审公堂、外国律师、领事、西商总会、洋务局、制造局、招商局、学务总会女学堂、师范学堂、商会、银行、公司、印书局等

——摘编自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作简要评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考古探查,唐长安将宫城、皇城、文式官府、社稷坛等集中布置在城市中轴线北端,统领全城。道路系统为严整的方格网系统,11条东西向主要道路与14条南北向主要道路相互垂直。宫城以外的地区为坊里,每个坊里周边设坊墙,每个坊里有2—4个坊门。除此之外,坊内居民不得向坊外开门。城内的商业区主要是东市、西市,市内店铺众多。管理、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布局分区明确,互不混杂。……宋都开封共有三套城墙,最里面的一套城墙是宫城,以宫城为中心形成城市道路的方格路网组成了城市的骨架,在第二、三套城墙之间有很多斜街,主要是在原来的自然肌理上形成的。城内居住地区已不设坊墙,各户都直接向街道开门,与住宅区混杂,沿着街道和河流形成了熙熙攘攘的商业区。

——李万勇《试析唐至宋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材料二   近代伦敦城市发展情况

时间主要表现
17、18世纪1666年伦敦大火后开始了重建,政府制定建筑法规,对城内建筑的材料以及下水道的建设等均有详细的规定,规定主要街道拓宽至12米。18世纪初,银行、交易所、律师行、商船公司、仓储码头等机构不断涌现。
19世纪前半期19世纪初以来,开始摈弃以马车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理念,街道进一步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中大规模地建设起来,1852年和1855年先后颁布了都市供水法、都市管理法和污物清除法,根据这些法令,伦敦陆续改进了城市住房、供水、排污和垃圾处理系统。19世纪中叶,开始兴建公园、动物园、博物馆和其它娱乐设施。伦敦都市区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格林威治、乌利奇、德普特福德等。

——据刘临安、刘致韵《伦敦:成为世界城市的概要史论》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唐长安相比,宋开封城市布局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中国古代长安和开封相比,近代英国伦敦城市发展有何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城市规划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

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

—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二17世纪,曼切斯特是一个小镇。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1760年,开通了通向附近煤区沃斯利的英国第一条运河,1830年又建成通向重要港口利物浦的铁路,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18世纪20年代,它的人口仅12000,1841年底猛增至40万人,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

—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州和曼切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并简析曼切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