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143

材料一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一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材料二   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年,一场攻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1914年到二战胜利,礼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1991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期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

(2)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并对这种现象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17-18高三上·吉林·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育的复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西学东渐是表述西方文明输入中国的裁略语。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1)有人认为,“中学”到了近代所面临的机遇并不佳,请从“中学”本身的内容特点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其机遇不佳的原因。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传入的西学,以其自身具有的相对高势能,不可逆转地占据了优势。”就其制度而言,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至少有三次大的思想观念的更新……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第3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引入中国的“三种制度”。指出近代前期中国的“三次思想观念更新”。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受到西方的影响刺激,中国人开始对西方的历史产生兴趣。西方史学著作的翻译,早期有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莫维廉的《大英国志》,这些译著也影响到中国人对西方历史的研究,如魏源的《海国图志》、王韬的《法国志略》,黄遵宪的《日本国志》。

但历史学本身的转变,则要到20世纪初,梁启超受到西方民族主义史学影响,主张为国家国民社会而非朝廷的新史学。西方19世纪盛行的实证主义史学,也在此时传入,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也影响到史学界。到了民国初期,这些史学思潮逐渐落实于史学界,史学家们开始用不同于传统史学的方式撰写中国史,中国现代史学逐渐形成。

中国传统史观是一元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是静态的,是以古代为尊的。但受到西方新的历史知识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西方亦有一自成系统的文明,甚至如古埃及年代更早于中国。而进化观念的传入,根本上改变历史时间的观念,由静态变为动态,由视古代为最理想的社会,逐渐接受文明逐渐进步的想法。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在西学影响下,中国近代史学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在礼乐制度的指导下,分餐是主流就餐方式。秦汉时期,传统礼仪道德的影响仍然存在,饮食礼制的约束依然严格,人们依然尊崇一人一案,正襟危坐的就餐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胡床、胡坐传入,到隋唐时逐渐普遍化,与之相应的垂足的坐姿成为人们的习惯。这些条件的具备使人们渐渐习惯于围桌面食,从而向合餐迈出了一大步。在唐代,前朝那些严格的礼制约束大大减少,人们热衷于宴饮而且在饮宴活动中心态更加放达自由。显然,围桌面食、共享大餐的合餐方式更加适应这种心理需求。宋代,随着茶楼酒肆、瓦舍勾栏等公共饮食空间出现,加之椅子的完全普及、菜品的极大丰富等原因,合餐制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整理自李春芳《中国古代就餐方式演变源流及其原因探析》、重庆考古网《解密桌案上的古代中国》

材料二 (在建立民国的革命时代)“西餐”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官僚视为一种进步、文明的“身份”象征。而中西方餐饮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异在于进餐方式是“分餐”还是“共食”。到了30年代,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西方的“卫生”知识,一些学人通过书报向民众普及有关知识,民众了解到人的体液与疾病传染之间的关联性,大家开始出现排斥“人我津液交融”的情感倾向,这使得以“共食”为标志的中餐成为所谓开明之士的诟病对象。同时,在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的负面整体化”过程中,“共食”所依附的中国饮食也未幸免,一些接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中国革命激进者对中国的共食制饮食发起猛烈的批评。有些公共卫生学者更是提出“饮食革命论———废止筷碗共食、实行中菜西吃法”。

——整理自林海聪《关于中国近代以来汉族饮食风俗变革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就餐方式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对就餐方式的新认识。
体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射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体育项目之一。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它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而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礼记•射义》记载,西周时“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春秋时期,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射礼的人文内涵,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孔子重视射礼的原因。
材料二 古代奥运会不允许妇女参加,违者处以极刑。虽然顾拜旦在奥运会初创时期曾想模仿古代传统,但已无法阻止男女平等的时代潮流。从1900年妇女首次登上奥运赛场至今,女运动员人数、女子参赛项目数、女体育管理者人数逐渐增加,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妇女体育在奥运会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意义已超出了竞技比赛的范畴。
——百度百科
(2)根据材料二指出奥运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产生的因素。
材料三  “中国礼俗,其贻害民力(人民的体力),而坐令其种日偷(衰弱)者,由法制学问之大,以至于饮食居处之微,几乎指不胜指”、“君子小人劳心劳力之事,均非体力强健者不为功”、“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因此要学习西方,重视体育,鼓民力,达到民力、民智、民德三强的教育目的,再三强调自强保种之事,保种就是要提高民族素质,而体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因素。        ——严复《劝学论》整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严复的体育思想。
材料四 体育口号是体现体育功能变化的重要载体,体育功能随着生产力发展、社会变迁、人们需求变化而发生变化。
时  间
口   号
20世纪50年代
“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
20世纪70年代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赛出好风格,赛出新水平”
20世纪80年代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口号,结合时代特征谈谈你对该口号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