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一个过渡时期。少奇同志认为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从实际看,当时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工业的30%,而且我国旧有的工业是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经济上不能独立……农业也十分落后,分散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摘编自《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

材料二安徽省滁县地区在最初的农村改革中,相当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对改革抱观望态度。改革的领导者及时规定了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干部的身份、报酬不变,报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广东、福建等省的口粮销售价提高一倍左右,但是由于对居民发放了相应的补贴,加以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和其他配套措施,结果消费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山火动荡。……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真正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增加微观层次对区北对改革的承受力,分散国家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措施。

—摘编自《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心须经一个过渡时期”。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体制改革中体现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

18-19高三上·四川眉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五计划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年初党中央做出了“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等重大决策,为新中国城市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政治条件.新中国建立后,首先对遭到战争破坏的城市进行了重建,各级地方政府执行中央制定的减市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工业生产。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对原有国民经济体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两大主要任务,工业化建设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项工程为核心。同时确立了八大城市为重点规划建设的工业城市,国家的重点投入使部分大中城市优先获得发展,城市功能发生明显变化。1958年后,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设市数量从1957年底的177个增加到1961年的208个。进入60年代,一系列整顿政策及相关措施实施,大批工业项目被迫下马,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及家属被迫返乡,部分城市居民直接下放到农村,一些城市的行政建制被撤销,大部分城市停止城市规划。同时东部重要城市的工厂企业有计划地向西南和西北数省转移,工厂选址和建设以“靠山、分散.进洞”为原则。1978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并在其后形成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1985年以后,中国大多数城市充满活力地进入快速发展的启动期。1992年后,城市竞争加剧,中央政府不断将城市管理权力让渡给地方政府。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土地出让收入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同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中国城镇居民住房开始走向商品化和社会化,城市空间规划和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城市化进一步加速。

——摘编自何一民《新中国城市历史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新中国城市建设划分时期,并阐释其特征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城市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材料二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农副产品交售义务的前提下,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过渡时期我国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据材料二,概括国家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政策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说说你得到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从11世纪“城市兴起”至18世纪工业革命的7个世纪间,劳动力转移进程缓慢,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不及工业革命后一个世纪的成就。在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没有人身自由、迁徙权利和婚姻自由,也没有择业权利,农奴大部分时间须为领主服劳役以及在自己份地上进行农业劳动,不能自由从事庄园手工业等其他生产活动。大多数农奴基本上被固定在份地或领主自营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尽管英国中世纪也出现城市兴起,不过当时的城市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并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许多市民仍然在城市边耕种一小块地,还要向领主交纳继承税和承担一定的劳役。可见,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城市化,同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相适应的。在工业革命以前,土地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种生活生产资料,还具有某种社会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每一块土地都记载着家族的历史,印有家族的名字。拥有土地是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合封建农本社会正统观念。

——摘编自谷延方《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制约因素》

材料二   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1960年年底,中央不得不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从1979年到1997年的18年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主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渠道的这次转移过程中,呈现出自发转移的特征。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并要求各地认真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劳动合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摘编自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11-18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及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