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在近代也面临着种种挑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绝不是因为欣赏他的“贬天子”之说,而是因为他巧妙地用儒家的外衣包住了法家的“尊君卑臣”的政治内核。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恭亲王奕开设天文馆的建议,遭到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守旧官员抨击:“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洋教习正途(指透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所损甚大……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三   五四运动时期改革者们对于中国旧传统进行批判时,很少人对之作过公平或怀有同情心的考察。他们认为几千年的社会停滞不前,给进步和改革之途留下无数障碍,为了清除这些障碍,对于整个传统过火的攻击和对其价值的低估是难免的。这使得儒家学说和民族遗产的许多精华遭到忽视和避而不提。另一方面,五四运动时期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外国输入的新思想过于轻信。结果,他们对于西方思想仍是常常含混不清地要么大力提倡,要么全盘否定。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儒学“法家化”的表现及其体现的时代特征。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代化史观评价倭仁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对整个传统过火的攻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17-18高二·全国·单元测试
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儒学成为正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文化运动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决不是因为欣赏他的“贬天子”之说,而是因为他巧妙地用儒家的外衣包住了法家的“尊君卑臣”的政治内核

—余英时《历史与思想》

材料二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儒学“法家化”的表现及其体现的时代特征,并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4)依据材料四,说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同文馆的困境

材料一:“同文馆于同治元年

(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50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材料三:1867年,倭仁上奏道: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袭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筹办夷务始末》(清政府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结合材料及你的知识,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2)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论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150~200字)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