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8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调整。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三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18-19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重农抑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三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3)指出材料三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