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4 组卷28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被称为乡贤文化。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宗族长。西周设“乡师”,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听其狱讼。春秋战国设立乡里制度,乡贤被称为“父老”。在自发性邻里自治下,帮助无法维持生存的民户得到富裕民户的借贷或救济、收养孤弱、排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汉初,乡贤父老被归到集权的控制体系中来,建立“三老制”,主要职责是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东汉以来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乡绅群体。他们主要由本地中小地主、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退休返乡的中小官吏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组成。明中后期,乡绅成为政府与乡民之间的连接、监管纽带,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徐丹《传统乡贤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

材料二   “文革”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由此,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委会组织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借助重建乡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摘编自季中扬《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贤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乡贤文化呈现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2018·黑龙江·模拟预测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儒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依靠社会自身力量,形成了蕴含自治元素的乡里制度。其中,萌生于商周、定型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的非行政机构乡里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汉代的三老制,三老均是道德的楷模,位尊权重声隆。此后各朝各代,无论其组织结构如何变化,政府对其控制或强或弱,组织祭祀、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维护治安、调解纷争以及道德教化等,始终是乡里组织的基本职能。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着乡里组织。乡约则是出现于宋代的民间士绅自发性的伦理型文化组织,创立的初衷在于利民、惠民,使乡里形成互助、互敬、互守的社会秩序,凡具科举功名者,居士绅之列,因其“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和对知识文化的握有,而成为地方权威,既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和传播者,也是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和领导者。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不断倡导和推行地方自治。1908年起,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其中规定:议员由选民自由选举,议决问题取决于多数;会议非有议员半数以上到会,不得议决;设立议事会与董事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不识文字者不得为选民;居民内除素行公正、众望允孚者经议事会特别议决可为选民外,必须年纳正税或公益捐二元以上才可充当选民;女子若有纳正税或公益捐较本地选民内纳捐最多之人所纳尤多者也可为选民;地方官有申请督抚解散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及撤销自治职员之权等。但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改革随其灭亡而终归失败。

——摘编自高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和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与古代乡村治理相比呈现出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主要依靠社会自身力量,形成了蕴含自治元素的乡里制度。其中,萌生于商周、定型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的非行政机构乡里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汉代的三老制,三老均是道德的楷模,位尊权重声隆。此后各朝各代,无论其组织结构如何变化,政府对其控制或强或弱,组织祭祀、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维护治安、调解纷争以及道德教化等,始终是乡里组织的基本职能。在以相近地域和血缘结合起来的古代乡村,宗族组织及宗族制度占有显著地位,它交织缠绕、影响以至操纵着乡里组织。乡约则是出现于宋代的民间士绅自发性的伦理型文化组织,创立的初衷在于利民、惠民,使乡里形成互助、互敬、互守的社会秩序,凡具科举功名者,居士绅之列,因其“四民之首”的社会地位和对知识文化的握有,而成为地方权威,既是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和传播者,也是乡村公共事务的组织和领导者。

——摘编自薛冰、岳成浩《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对现代公共管理的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不断倡导和推行地方自治。1908起,清政府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其中规定:议员由选民自由选举,议决问题取决于多数;会议非有议员半数以上到会,不得议决;设立议事会与董事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不识文字者”不得为选民;居民内除素行公正、众望允孚者经议事会特别议决可为选民外,必须年纳正税或公益捐二元以上才可充当选民;女子“若有纳正税或公益捐较本地选民内纳捐最多之人所纳尤多者”也可为选民;地方官有申请督抚解散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及撤销自治职员之权等。但清政府的地方自治改革随其灭亡而终归失败。

——摘编自高旺《清末地方自治运动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及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地方自治与古代乡村治理相比呈现出的特点,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治协商传统以“天下公义”为立论依据,倡导“和而不同”的协商原则,包含了“通民情、达民隐、申民意”的政治诉求,其实践具体表现为体制内的“咨询”、“朝议”、“谏议”和体制外的“清议”、“乡议”。西周至春秋天子和诸侯均设立“三朝”制度以咨询意见,秦汉以后,“朝议”虽有“廷议”和“集议”之别,但都是皇权决策的一种辅助手段。“清议”随着士阶层的兴起而逐渐产生,主要批评当时的混乱政治,正所谓“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汉代以降,士阶层的清议在乡里决策、官吏选拔、伦理教化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议”是宗族或乡绅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进行的协商讨论。无论是士人的“清议”还是基层的“乡议”,都成为国家(官府)与平民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在很长时期内实现了有效的社会治理,维持了基层社会的稳定。

——摘编自卢兴、吴倩《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

材料二   1949921日至9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选出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等为副主席,还选出了由180人组成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并制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毛泽东在会议上宣布,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相比,新中国政治协商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