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2 组卷128
坊市制的发展变迁,是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和交易区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地点进行严加控制。坊市都有封闭的垣墙围合,有专人负责坊门和市门管理。坊内不允许开设店铺进行商品买卖,市内也严禁列肆贩卖的商人留宿。《晋令》规定:“从垆肆者,皆不得宿肆上。”坊市的功能单一,只是作为商品交易空间,而无居住功能。唐代发生坊市中住人的情况,居住功能向坊市内渗透,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

——摘编自冯兵《隋唐时期里坊制、坊市制与“市”的变迁》

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坊市制度中的“坊”和“市”分别指什么?这一制度出现的政策背景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材料一中“坊市出现了功能复合”的趋势和原因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这种趋势何时实现?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的发展变迁对城市功能的影响,并说明它的研究价值。
17-18高一下·江苏扬州·期末
知识点: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城市是一个众多因素复杂地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城市职能发生变化。

材料一   东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在这些城市里,不仅有王室宫殿和祖庙,还有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中心,更有学校等教育设施,产生了一批分属不同学派的古典哲学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显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又分解表现为这种城市是政权首脑机关、军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业制作中心——主要是为王室服务的。祭祀和军事这两件事作为国家政治的头等大事,无疑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城市面貌。

——摘编自段宏振《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

材料二   隋唐时期,坊市制达到高度完善的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严格的管理制度渐趋松弛,城市结构也必须不断变革以适应新的形势,逐步由封闭式的坊市结构向开放式的街市转变。中唐以后,扩大市场,突破旧的坊市分离制度的限制已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到五代时,工商业已突破空间的限制,集中的市制濒于瓦解,临街设店铺已无法禁止,新的街巷规划体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清时代,像北京,作为首都,它是根据“王制”的需要来兴建宫殿、住宅、街道的,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市镇,则并非如此,它们完全是因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市镇的建设也是无计划的,只是根据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在某一地方集中了某种工商业,所以其分布(布局)也不是遵“王制”的。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以来坊市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坊市制在宋代被全面打破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与北京相比,中小市镇城市建设规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至唐代,城市建置格局一直保持市与坊分设,坊内不设店肆,市内不住家。战国时起,为有效控制城市居民,统治者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封闭性小区,汉代早期称为“里”,汉代以后称为“坊”,汉代里四周筑有围墙,四面有门,里内修有几条纵横的街,居民住宅沿街修筑,“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每天定时开闭门,居民生活和行动都受到严格时间限制。里为居住区,不设手工业作坊和商店。政府在里之外另设专门的市,经济和民间娱乐活动限制在市内进行,政府对市实行严格监督控制,并设有专职官吏管理。时至隋唐,坊市制更趋完善、规范,管理更为严格。每个坊区四周均筑有围墙,坊门天明击鼓而开,日落击鼓而闭,夜间不得随便出入。限制白天市场交易,市区之外不准交易。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隋唐五代坊市制与城市社会管理》

材料二   我国古代城市由坊市制向厢坊制的巨大转折完成于宋代。在厢坊制度下,城市中新的行市与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市”,居住区和商业区交叉存在,并且逐渐连成一片。店铺可以四处开放,不仅有白天开放的日市,还出现了夜市、早市、季节市、专业市等不同种类的市场,使整个城市成了一座不夜城。除了各类市场,丰富的都市娱乐活动也是前代少有的。对于宋代统治者来说,治安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与否。宋代政府将东京城外居住区划分为八厢,并置厢吏管理。厢官接管诸厢公事,获得行政上的独立,以此来维护城市治安。因此,城市独立一级的治安管理机构——厢,便相应出现了。

——据杨瑞军《略论宋代厢坊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前坊市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坊市制度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至唐代,城市建置格局一直保持市与坊分设,坊内不设店肆,市内不住家。战国时起,为有效控制城市居民,统治者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封闭性小区,汉代早期称为“里”,汉代以后称为“坊”,……坊为居住区,不设手工业作坊和商店。政府在坊之外另设专门的市,经济和民间娱乐活动限制在市内进行,政府对市实行严格监督控制,并设有专职官吏管理。时至隋唐,坊市制更趋完善、规范,管理更为严格。每个坊区四周均筑有围墙,坊门天明击鼓而开,日落击鼓而闭,夜间不得随便出入。限制白天市场交易,市区之外不准交易。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隋唐五代坊市制与城市社会管理》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以前坊市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市镇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