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徽商茶叶贸易在道光以前以面向北方的内销为主,外销的比例很小,而且几乎都是通过广州销往国外。徽州与广州途程在3000里以上,途中费时在两个月以上,旷日持久的长途贩运对茶叶这种讲究季节性的商品来说很不利。但徽商与外商交易,茶叶价格由徽商报出,获利极厚,徽州人称之为“发洋财”。

材料二   道光中叶以后,尤其是经历了19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咸丰兵燹”后,“徽茶内销不及十之一二”,十之八九均为外销。与此同时,上海作为茶叶贸易的口岸日益重要。1844年,上海出口茶叶数量仅为广州的六十分之一,而到了1855年,上海出口茶叶数量达到了8千万磅,同期广州为1.67千万磅。由徽州赴上海多走水路,雇小火轮20日即可走完全程,再加上上海为“南北适中之地”,众多做茶叶生意的外商洋行云集上海,很快上海便成为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最重要基地。徽商也凭借在上海的茶叶贸易勉力维持了一点点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张燕华、周晓光《论道光中叶以后上海在徽茶贸易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道光中叶以前徽商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按特定的时间、空间尺度指出中国茶叶贸易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发生的原因及实质。
2018·广东中山·一模
知识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明清的商业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年间,陕西的五个茶马司相继归并。乾隆中期,茶马贸易基本全面终止。清代除陕西、四川、江西、湖南等少数州县仍然颁行茶引以外,其他地区允许自由贸易。陕商将四川、陕西、湖北等的茶叶销往西北及西南各省;晋商主要贩运安徽等地茶叶,后来贩运路线更扩展到了湖南、福建等地。徽商借水运之便将大量茶叶运到山东、河北、东北等地。其他各地的茶商……在推动本地茶叶市场建立和繁荣的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朝康熙年间,茶叶市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即中国的茶叶开始向欧洲出口,出口量值渐增。1716年,英商从广州运回茶叶3000担,占总货值的80%。此后,茶叶贸易成为英国与东方贸易最主要的商品。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的茶叶都占从中国进口货值的50%以上。1785-1794年升至85%。鸦片战争后二三十年,中国的茶叶出口增长迅猛。英国的华茶出口1868年比1838年增加约100万担。

材料二

1876年后,中国茶叶出口开始出现不景气,突出表现是量增价减。尤其是在1877-1888年,出口量增加很快,但因为受到印度、锡兰和日本茶叶出口的影响,中国茶出口价格迅速跌落,而且对英国的出口开始减少。1870年代以后,英国茶叶消费增加的部分几乎全是印度茶。

1890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列举了印度和锡兰的种茶人优于中国种茶人的有利条件:可资运用的资本较大;没有厘金、入市税和出口税;具有化学和农业知识;对购买者的嗜好和要求了解得更彻底;有无数的公共工程,旱季便于灌溉,雨季避免淹没;茶园面积庞大,有优良机器等。

——材料均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中国茶叶贸易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期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马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琥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犏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一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后期,出口税高于进口税的协定关税制度,既不能“奖出",也不能“限入"。在1870——1931年这6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颏由1118988134海关两猛增至2342964719海关两,增长了19.69倍。其中出口值由55294866海关两增至909475525海关两,增长了16.45倍,出口商品由原来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为主的格局逐渐向原料品转移;同期进口净值由63693268海关两增至1433489194海关两,增长了22.51倍。在此期间,众多对外贸易港口中,上海无论在中国总出口还是总进口中始终占据第一位。对外贸易的商品在上海集散,带动了上海对内贸易以及市内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商业最繁荣的城市。

——摘编自刘明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研究(1870-193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对外贸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通道。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前的中国,海外贸易空间在四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海外贸易规模很小,海上贸易地域大体上局限于南海。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琉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1518世纪中期,借助于西方开辟的世界市场,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空前扩大,并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参与者。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由于有了这个(欧洲)新的大客户,中国的三大出口商品——丝、瓷器和茶叶——的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了18世纪中后期,中国出口的瓷器、茶叶和生丝的一半或者一半以上都是输往欧洲。因此到了这个时期,欧洲成了中国商品的最大买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似乎转了一个大圈,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情景: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的中国和西欧,成为世界贸易的两大主体:中国出口,西欧购买。不过不同的是,如今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也不再是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而是在欧洲人开拓的世界市场这个广大的天地中,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送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商业经济发展亟需的、同时也是国际贸易赖以进行的硬通货——白银。到了此时,中国的海外贸易的空间范围达到最大限度,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编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全球经济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8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