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1912—1913年中华民国制宪大讨论中;有理论家提出了“主权在国”理论。政治评论者就主权归属问题分成两大阵营:前清立宪派;如康有为、梁启超、吴贯因等都主张“主权在国”;革命党与亲革命党人士;如王宠惠、戴季陶等人主张“主权在民”。关于“主权在国”论与“主权在民”论在1913年制宪论证中的实践意涵;有人曾有如下勾勒:“主张国权者;必欲稍予大统领以节制权(即政治的职务);主张民权者;则欲厚予国会以节制权……主张国权说;则着眼于统一方面;注重政府;主张民权说;则着眼于地方;注重自治。”具体来说;“主权在国”与“主权在民”两大学说核心的差异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就行政与立法关系而言;前者重行政;后者重立法;第二;就中央地方关系而言;前者重中央集权;后者重地方自治。

—摘编自章永乐《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

请选择上述两派观点中的一种作为自己的观点;结合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状况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18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辛亥革命的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庚子事变后,中国新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他们认为:欲国民能力发达,以竞争图存,必须赋予国民以参政权,建立国民政治。国民政治不但可提高国民能力,且能限制专制权力,保障产权,发展资本主义,以对抗列强的经济压迫”……“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在20世纪初渐成新思想界的共识。其中,革命派主张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立宪派要求建立国民的立宪

而立宪派则较多地受精英民主论的影响,他们恐惧下等社会当政,认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当以中等社会为立足点、主动力,不赞成过早向下等社会开放政权。梁启超主张必先新民,牖启国民之政治思想,培育其能力,再实行国民政治,不赞成在国民资格未备的条件下实行国民政治。

民国建立后,立宪派强调人民主权说于学理不通,也不适合中国当前之需,且易生流弊;革命党人则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

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发生的争论持续发酵。

——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出现的历史背景。
(2)围绕“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的政治主张及实践”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诸老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皆抱一种彻底革新之主张;而其立论根源,皆能从民权方面着想。尤其是梨洲、亭林两家,他们均有极详明方案。大抵梨洲注重提高相权与清议之地位。其理想中相权与清议之实用,大体有似近代西方之责任内阁与国会。梨洲谓自秦以下国家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故主以最高行政职权操诸宰相,而“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是非存于学校。此等议论,皆从政治组织之最高机构上立论。而亭林则注重下层机构,尤行着眼于县行政与地方自治。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材料二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请写出材料一中“梨洲”、“亭林”的代表作品各一部。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比较二人“革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方案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明清启蒙思想缺陷性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