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94

材料1872年,李鸿章在一封奏折中称:“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到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境复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之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十余年一大变局也。”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西方冲击的一次伟大回应,李鸿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这动的领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曾参与多个条约的签订,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985年《天津条约》和《中法新约》、1895年《马关条约》、1896年《胶澳租借条约》和《中俄密约》、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901年《辛丑条约》等,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摘编自于灵《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对外主张之得失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成为“中兴名臣”的时代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敬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之遇’”的理解。

2018·广东·三模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含义及兴起的背景、目的和代表人物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摘编自杨家骆《洋务运动文献汇编》

材料二   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同

时期评价
晚清时期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逃失败;但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
民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称其汉奸,认为其仅能为满洲朝廷保其私产,而不能为国扩其利益。

——摘编自高波《李鸿章形象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李鸿章所言“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是指的什么?并对李鸿章的变局观予以简评。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对李鸿章的评价。指出影响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3)某中国革命纪念馆关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有四幅图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