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1643—1715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欧洲人追逐的时尚,中国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多是中国的仰慕者,他们把孔夫子的格言当作座右铭,让康熙皇帝扮演西方国王们的榜样,于是法国国王、奥地利皇帝纷纷模仿中国皇帝举行亲耕仪式。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开明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对于伏尔泰、狄德罗那一代人来说,中国是一面旗帜,孔夫子是启蒙运动的守护神。

——摘编自周宁《2000年西方看中国》(下册)

材料二   明万历时期,传教士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从十八世纪又到十九世纪,只是在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深处,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

——摘编自马小红《近代中国宪政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7、18世纪中西方对待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上述态度的原因。
17-18高二下·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和意义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七八世纪是“东学”西传的时代。中国文化的传入使欧洲学者开始认识到,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并不是世界上最早和唯一的文化,东西方各民族不仅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都具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对中国有不少批评,但他仍然肯定中国文化是一种独立文化,有自己的优点。


伏尔泰态度更鲜明,他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宽容的品格,优于基督教文化,主张利用中国文化建立起中国式的“理性王国”。

——摘编自陈浮《明清之际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西方人对异教徒的迫害,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屡次兴起战争,造成成千上万的人埋骨异乡……对于人类来说,没有比孔夫子更有价值的立法者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中国历史从一开始就写得合乎理性,中国哲学中的一切都没有任何神奇的意味,合乎自然……天和理,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中国立国古老和文明悠久的原因。

——伏尔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伏尔泰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并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何相似之处。

材料三:科举制度是中国文明是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美)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简要概括中国科举制度需要“移植”西方的哪些理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摘编自【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欧洲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