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7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对价格管理较为规范。西周市场价格评定工作由政府专门委任的“贾师”担任,商品价格由他评定后才能出售。……西周还把市场的价格动向与民风好坏相联系,例如喜欢价昂之奢侈品意味着“志淫”者多,风气就坏,如一般生活用品价格稳定,表示民风质朴。

——摘编自曹蕊《先秦两汉价格思想研究》

材料二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房、小牲畜等强行收归农庄所有。这类过火行为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体农庄。

材料三他(罗斯福)建议农场主削减生产,或者什么也不生产,损失由政府补贴。……政府决定把相当多的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毁掉,以制造一种短缺,借此抬高农产品价格。杀了600万头猪,捣毁了1000万英亩棉花。……清除这场灾难的最佳办法,是把食品搞得更贵,这得需要特殊的头脑才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托马斯·伍兹《另类美国史》

(1)材料一中西周是如何干预经济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2)材料二中的“过火行为”是前苏联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所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3)材料三中托马斯·伍兹对罗斯福的农业政策有何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2018·重庆綦江·一模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材料一 1927——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农业集体化政策引起了很多农民的不满,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50%。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略是“限额耕种”,是根据某产品上一年度的期末库存以及对下一年度国内市场需求和单产的预测,估计出下一年度的总产量和播种面积总数,然后分别下达到各地区,并根据各个农场历史上的播种面积比例落实到每个农场。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超过限额的农场则会受到相应处罚。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至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农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邓小平于1980年5月31日就农村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根据邓小平淡话的精神,中央于1980年9月召开了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会后,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75号文件”)。这份《通知》终于公开接受用包产到户的办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通知》下发之后,到1980年年底,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从1980年初的1%上升到15%,联产承包最终成定局。1979年,凤阳卖给政府大约4450万公斤粮食,相当于过去26年凤阳卖给国家的粮食的总和。而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凤阳48万公社社员生产的粮食还不能养活自己。
——武文胜《中国民生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苏联与美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异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评述中国80年代初的农村包产到户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是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

(4)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
产量
收购
收购量占产量(%)
1958
20000
5876.0
29.4
1959
17000
6740.5
39.7
1960
14350
5105.0
35.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 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