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277
(三)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材料一:“外交之道与自强之谋相为表里”;“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外须和戎,内要变法”。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二:“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盖当世最大最高之任务,实无过于此也。”                  

------1912年孙中山《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为了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同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团结。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1956年毛泽东中共八大开幕词


材料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问题:
(1)列举材料一有关李鸿章参与“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史实。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中国所处怎样的时代背景?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理念?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外交变化怎样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2018·上海宝山·二模
知识点:对外交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左世元《清政府对日交涉关于宗藩态度差别的原因探析》

(1)材料一体现了清政府当时怎样的外交心态?

材料二:(中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1943年)

(2)材料二最有可能出自(     
A.《凡尔赛和约》B.《联合国家宣言》
C.《开罗宣言》D.《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雅尔塔秘密协定》(1945年)

(3)根据材料二和三,分析当时中国的外交境况。

材料四: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为了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同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团结。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年)

(4)在材料四体现的外交理念引领下,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双选)(     
A.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B.中美建交
C.提出“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D.参加日内瓦会议

材料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事件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琥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左世元《清政府对日交涉关于宗藩态度差别的原因探析》

1943(中美英)三国之宗....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潮群岛等,归还中国。-《开罗宣言》
1945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网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雅尔塔秘密协定》

1956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为了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网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固结。我们必须争取网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2017当今世界,各四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咸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围绕“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就材料整体或部分内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各种国际力量经历了一个分化与改组的过程,苏联走上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为使自己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美苏加强了对各自盟国的控制,从而加剧了两个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主席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摘自唐家璇《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

材料二   在对时代的判断上,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初步提出战争可以延缓的想法。1987年,“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的明确说法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文件之中。此后,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时代的判断始终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上首次明确指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强调“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中国近年来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都反映出中国愈加强调的以合作为主题的时代观。

——摘编自韩召颖、姜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战略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时代观”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历史依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