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周代国野制度与分封制紧密联系,国人“执干戈以卫社稷”;野人“治田供税”。公元前645年,晋在韩原之战中败于秦,损失惨重,为重建军队对抗强秦,始“作州兵”,取消当兵的限制,使野人服兵役,晋国由此走向强大。公元前590年,鲁国“作丘甲”’(征发军用品;丘鄙野居民组织的编制)。公元前538年,郑国“作丘赋(征发军赋)”。“作州兵、作丘甲、作丘赋”,不仅意味着新兵役制度的出现,新军赋制也出现了;征召野人当兵打破了传统的国野界限,促进了春秋阶级关系的变化,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底层的野人通过服兵役取得了自由民资格,演变成封建社会中最广大的被压迫阶级——农民。由于井田制瓦解,公元前483年,鲁国又“用田赋”,按居民占有土地多少征收军赋,春秋末年“田赋”制已经很流行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军事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军事制度改革的历史作用。
17-18高二下·广西贺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王朝实行国野、乡遂制度。“国”中及其近郊之“乡”,主要是征服者、统治者及其族人或“国人”的居住地区;近郊以远的“遂”、“野”,则主要是被征服、被压迫的“庶人”、“野人”居住的地区。西周以来,周王室、各诸侯国公室以及卿大夫采邑主,都按其政治等级的高低而拥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军队。军队的基础在士兵。在西周,只有在国家中享有一定政治权利的公民即“国人”或“士”,才有资格当兵,这既是他们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至于西周藉田制下的“庶人”、“野人”,则不服兵役;在当时的等级、阶级制度下,他们也没有权利没有资格服兵役。西周至春秋前期的军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军政之间的关系,以及军队的编制、装备和战术,都以“周礼”为指导原则,贯穿着等级制度。

材料二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府对原来的军制进行了改革。公元前645年,晋国“作州兵”。公元前590年,鲁国"作丘甲";公元前538年,郑国“作兵赋”。“作州兵”的对象,当是晋国“遂”、“野”的“野人”、“农夫”,而不是“国人”。“作州兵就是取消只限三郊才能当兵的规定,扩大及于三遂(诸侯三郊三遂)”。鲁"作丘甲"、郑"作丘赋"的内容,与晋"作州兵"大体相同。“丘”,是齐、鲁、郑等国社会中一基层组织单位的名称。所谓“丘甲”、“丘赋”,就是以“丘”为单位出甲、出赋。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周自强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史(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军制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概述春秋时期军制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 周初分封以后,周朝将国家分为一系列政治单元,包括王畿和被分封的各诸侯国。在每个单元中,又有国与野之别。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要建立一个名为“城”的军事据点(后来通常成为封国的都城),逐渐由点向面扩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这种城(包括其近郊)也被称为“国”,“国”以外的广大田土则称作“野”。国、野的居民分别称为国人、野人。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其上层即贵族。占国人大多数的下层成员皆属于平民,他们被置于宗法制控制之下,有自己的职业并承担军赋和当兵作战的义务。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问题,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古老部族的后裔、周边民族成员及流亡人口等,他们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了保留,在贵族统治下虽受到较强的人身束缚,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作为井田制下的农业劳动者,野人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从春秋时期开始,国野制出现破坏迹象,国人和野人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专制政权下的编户齐民

——据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国野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国野制度的积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