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7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八月初三日)一、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二、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交权。

9月19日(八月初四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八月初五日)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逐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整理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你认为引发戊戌政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2)关于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关系,以往大多数人认为: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政变发生,是促发政变的决定性因素。请依据材料一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找出理由。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的进程有何关系?

(3)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17-18高二下·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业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为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二戊戌政变大事记

1898年9月18日(农历八月初三),御史杨崇伊向慈禧太后上奏折。称“凤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即日到京,将专政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希望他起兵勤王,逼慈禧彻底变权。

9月19日(农历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

9月20日(农历八月初五),光绪帝先召见袁世凯(袁于当晚回到天津);后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9月21日(农历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当晚,袁世凯从杨崇伊处获悉太后重新训政。为保全自己,和盘托出维新派的密谋,致使事态扩大,导致后来大批维新派被捕。被革、被连和六君子被杀。

——据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整理

(1)材料一是基于怎样的史观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从这一视角来讲,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政变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活动能力,没有采取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梁启超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⑴ 根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在变法中有哪些失误之处。
⑵ 材料二中,萧功秦认为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其分析的视角是什么?梁启超观点的立足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的现实情况怎样。
⑶ 据材料三,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时有何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