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1

材料一“二年一次朝贡,每船不过一百五十人。”“所贡方物止以所产之布十匹足矣。”“番邦远国……其所贡方物,不过表诚敬而已。”

材料二“我朝(明)立法垂训,尤严夷夏之防。至今海滨父老相传,国初寸板不许下海。”

——《甓余杂集》

材料三凡沿海去处,下海船只,除有号票文引许令出洋外,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夹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大明律.兵律二》

材料四传统中国……建立的贸易体制不在于贸易而在于其政治性,即“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的“华夷秩序”。……在儒家的眼中,天下秩序应该是以“仁”为精神、以“礼”(宗法伦理秩序)为架构。“礼者,天地之序也。”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政府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三中有关明初实行“海禁”的记载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个更可信?为什么?

(3)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府实行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思想。

17-18高一下·广西钦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影响和评价主要思想流派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实行“厚往薄来”的对外交往政策,积极发展对外交往,较少考虑经济利益得失,明初的朝贡贸易本身也不是市场主导下的正常经贸往来。明中期以后不再无条件地满足外国贡使的全部请求,同时重申“四夷”朝贡制度,以杜朝贡“频数”。从正统(明英宗年号)之后明廷给予各国朝贡使臣的赏赐来看,虽然明朝统治者表面上不断强调,对待外国贡使要加以抚恤、厚加款待,“以示柔远之意”,但对“四夷”朝贡的赏赐总体上呈变“薄”之势。明廷对周边诸国朝贡态度的变化,表明其以“厚往薄来”为基调的对外交往面临变局,“四夷来朝”盛况不再,官方性质的朝贡贸易日趋衰落,逐渐取而代之的是“四夷来商”,即民间性质的海上贸易。

民间海上贸易的出现是明廷实行的海禁政策的产物。明廷实行海禁本为垄断朝贡贸易,但这一行为在阻碍中外经贸交流的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沿海居民利益,遭到沿海居民的反抗,一些沿海居民甚至潜逃国外。

——摘编自刘祥学《“四夷来朝”与明初百年对外关系的变局》

材料二   1858年,中国清政府在与法国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接受了外国使馆常驻北京的要求。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中国放弃了旧有的朝贡体制,开始按照西方的制度处理外交事务,并终于认识到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再自成体系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脱胎换骨的角色转变,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巨大,在一定意义上缩小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鸿沟。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清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外交的重要性,故开始培养通晓外语的专业人才,也逐步建立、建设相应的外交机构,向外派遣常驻外交人员。进入近代以后,中国到金灿灿


的南洋去淘金、到白花花的北美去聚银的人增多,与外国往来产生的商务、劳务、财产问题日益复杂。按照当时的说法,凡是处理与外国业务关系的事务一概笼统地称为“洋务”,外交也只是洋务活动的一部分,甚至后来代表国家的驻外公馆也带有“洋务”机构的性质。

——摘编自陈奉林《西方的冲击与近代东方外交体制的自我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对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代相比,晚清中国外交的发展,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