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4

材料一:马克思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页

材料二:马克思说:“科学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使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77页

材料三: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千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人民日报》2001年2月20日

材料四: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43页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

——朱镕基《关于国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说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革命家”的作用。

(2)分析材料二和三,说明邓小平的论断与马克思的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观点与袁隆平实践的关系。

(3)分析材料二、三、四,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依据,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的关系。

17-18高二·全国·课时练习
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使我们在今天走向了大国、强国地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中央和国务院于1956年11月任命聂荣臻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在聂帅的主持下,响应周总理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1956年至1967年的《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材料二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科技投入,从建国初1953年财政科技投入只有5600万元开始,到如今仅2008年全年就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40多倍,这说明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支撑。2009年全国财政中的科技投入预计超过24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安排了1461亿元。同时,各个地方、各个省市财政科技投入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人民网

材料三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自推广种植以来,已累计增产4000亿公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中国科技发展重大成就》

请回答:

(1)在《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下,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2)结合材料一、二回答,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回答,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这对青少年学生又有何启示?

【小题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三 开国元勋毛泽东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四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本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言(1994年)
请回答:
【小题1】根据材料一、二,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取得哪些“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
【小题2】材料三中毛泽东的愿望是哪一年实现的?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原因。
【小题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有何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四: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