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五”时期,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农村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另一项重要变化是,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速国营农牧场的建设。1954年先后由军队转业官兵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军垦农场,政府还组织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新疆、华南开荒,建立国营农场。

——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美国农业的增长高峰,出现在二战刚结束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时期,此间美国农业经历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变革:首先是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实现机械动力对畜力的替代;其次是现代科学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杂交技术改善了农作物品种,经现代科学改良的畜禽养殖技术大规模应用;化肥、杀虫剂等农业化学品开始大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装备系统及信息系统得到完善。

——摘编自孟令杰《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并分析其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异同,并简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的影响。

17-18高一下·福建·单元测试
知识点:三大改造三大改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农业革命肇端于15世纪最后开始的圈地运动,结束于19世纪中叶英国集约化农业的建立。在农业革命的过程中,土地所有权的变更得以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农业生产技术譬知新作物的栽培、耕作制度的进步等得以发展。在这一变化过程的同时,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革命。农业资本主义关系的较早出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较大规模的商品化农业的建立,在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和促进其发展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为农具的改良、农业机械的发明和推广创造了条件。农业机械的逐渐采用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起了重要作用。1801-1881年,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例从35.9%下降到12.6%。在19世纪,英国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在欧洲是最高的,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中的比例最低。英国正是通过农业革命完成了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农业革命初探》

材料二   圈地运动产生的一个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的急剧减少,圈地养羊使得畜牧业代替了农业,而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牧人利用圈占过来的大面积土地采用先进的技术牧羊放牛,同时种植谷物,生产出比以前更多的皮毛、肉食和粮食,使人民得以丰衣足食。而另一方面圈地使大量的人口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为第一代产业工人,生产出大量的工业产品(特别是纺织品),出口到欧洲及世界各地。圈地运动成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明清时期中国的江南地区,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纺织业的发展,使得种桑养蚕也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于是出现了“桑争稻田”的局面。

但农桑结构没有像西方那样使农村人口减少、城市工业人口增加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蚕桑缺乏作为食物的功能,桑争稻田从根本上来说不能导致桑蚕生产取代水稻种植,出现了稻桑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由于人口不能从农村中转移出去,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不同,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建国初,粮食收购量增长速度赶不上销售量的增长速度。为满足轻工业对棉花及其他农业原料的需要,1953年,国家开始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政策实行初期,农民在完成统购任务以后,可以到自由市场上去销售。1956年,开始逐步建立和发展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但是,在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相关规定,凡属国家规定计划收购的农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不开放自由市场,全部由国家计划收购。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使国家能在粮食生产供应匮乏的情况下,以较稳定的价格收购粮食,以保证城市和工矿区人民的粮食供应,这对稳定当时的市场物价和安定社会秩序起过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通过这一政策,垄断粮食的收购,全面掌握了流通领域的主动权,起到了促进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

——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农产品剩余问题严重。肯尼迪认为,用粮食和其他经济援助来平息那些刚刚获得独立和备受欺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美情绪,会起到军事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作用。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以粮食换和平”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首先,设立“以粮食换和平”主任职位,集中管理对外粮食援助计划。其次,增加授权额度,扩大援助粮食的使用范围,由“友好国家”(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扩大至其私人贸易机构。第三,建立了由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主管的多边粮食援助机构,美国成为其最大捐赠国。

——摘编自王慧英《“剩余品”时代美国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初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美解决粮食问题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政府的对外粮食援助政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殖民地时期,美国存在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但主要是小规模农户经营。独立战争以后,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家庭农场开始得到较大的发展。总统杰斐逊将公有土地分成大块,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推动农户建立家庭农场。南北战争时期,政府把土地作为报酬赠给了参战的士兵,加上大规模的西进运动,农场数目大为增加,1860年的204.4万个增至1914年的644.7万个。

——摘编自刘志雄等《美国农场变迁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农业公司产生于19世纪末,展开于20世纪初的新政时期,兴盛于民国时期。据统计,近代中国的农场仅有几百个,其所拥有的耕地在全国耕地中所占的比例极低。近代中国的农业公司和农场以出售产品、牟取利益为生产目的,虽然总体上具有资本主义经营的性质,但在具体经营手段中不乏沿用封建主义的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租佃制度,且机械化程度极低,多采用畜力和半机械化农具。虽然近代中国的农场较为落后,但其可利用现有较多的农业改良知识和信息,以及相对充足的资金,引进、采用乃至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推动传统农业的转型。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美国农场形成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美国农场相比近代中国农场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中国传统农业实现转型的途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