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5 组卷2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其要点是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在西部产银州的推动下,美国通过了《购银法案》,购银十三亿银圆。这样,它在金银的储备量上,均可居世界首位,既可“实现垄断世界金融之大权,借以执世界盟主之企图”,又可刺激世界上以白银为货币的国家的购买力以倾销美国的过剩商品,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的高价购银使银价暴涨,纽约的银价由1933年的每盎司27.50美分升为1935年的每盎司74.69美分,美国西部七州银铜锡矿业恢复,就业增加。但是中国白银在1934年和1936年分别外流到美国2.56亿元、2亿元,通货紧缩,百业萧条。

——整理自董长芝《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

材料二 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和孔祥熙曾密商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曾急电孔祥熙要做好金融币制方面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在币制改革命颁布之前,蒋介石作为军事最高领导人,多次颁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要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抗战前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美籍专家杨格,后来在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整理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大萧条时期通过《购银法案》的目的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18-19高三上·吉林·阶段练习
知识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民族工业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货币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仍使用秦制半两钱(重12铢),由于民间私铸,以致出现英钱(重3铢)。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钱,也就是一些人将秦半两钱剪下钱上的一圈青铜,七到八个半两钱就可剪下12铢青铜,市场混乱物价飞涨。为此,汉武帝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招令各郡国铸行“元狩五铢钱”,但各郡国所铸五铢钱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晚越粗劣。本来汉武帝改铸五铁钱的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但各郡国官吏习惯难改,依旧中饱私囊。元鼎二年,汉武帝诏令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中央政府安排在长安上4苑统一铸造。汉代五铢钱重量准确,钱文秀丽,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整理自《汉武帝的六次货币改革》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材料二   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和孔祥熙曾密商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

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曾急电孔祥熙要做好金融币制方面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在币制改革命颁布之前,蒋介石作为军事最高领导人,多挺顾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

抗战前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美籍专家杨格,后来在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整理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材料三   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设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而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根据国际进出口贸易来决定各国的份额。双方谈判后,同意根据怀特计划来组建战后国际经济体系。1945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宣告成立。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3)比较说明材料三中凯恩斯和怀特关于“国际经济主导权”观点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怀特计划被采纳的原因。

材料四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4)概况材料四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大萧条极大打击了大宗商品(包括白银)的价格。银价从1928年的每盎司 58 美分下降到 1932 年的 27 美分。尽管白银工业在美国经济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于白银生产比较集中的西部七州(犹他、爱达荷、亚利桑那、蒙大拿、内华达、科罗拉多和新墨西哥州)却很重要,而来自这七个产银州的议员控制了参议院中1/7的投票权。罗斯福总统需要白银集团的支持以便通过新经济政策的一系列法案。另外,当时国会也设想让白银再度具有货币功能,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对萧条的经济注入新鲜血液。1934 年 6 月的《白银收购法案》授权美国财政部在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 1.29 美元或者财政部白银储备的价值达到了黄金储备的1/3。该法案以及随后宣布的白银国有,刺激了银价迅猛上涨。1934 年 6 月之后的一年时间内,伦敦和纽约的大条银块价格分别上涨 70%和 66%。1935 年的平均银价已超过大萧条开始之前 1928 年的水平。

——赵留彦、隋福民《美国白银政策与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

材料二   中国是 1929-1933 年大萧条时期唯一实行银本位制的大国。由于白银在国际上仅是一种普通商品,中国与占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金本位制国家相当于维系着浮动汇率。银价下跌相当于中国货币贬值,因此中国的货币供给并没有随着占经济主导地位的金本位国家一同紧缩。这一时期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受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中国却呈现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及温和的增长。独有的银本位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浮动汇率使得中国经济与席卷世界的大萧条隔离开来。然而 1933 年之后,随着美国高价购银以及国际银价上涨,中国银元大量流出。统计分析表明,白银净流出和本币升值是中国通货紧缩的原因。我们认为,这种通货紧缩不能仅通过“一价定律”以及国际间商品套利来解释,因为伴随着中国白银外流的,除了物价下降之外,还有实际利率的大幅上涨以及实体经济的严重衰退。“工业生产……趋于终止,失业增加,物价下跌”, 按照当时担任中国政府金融顾问的杨格的说法,中国从一种温和的繁荣走向了极度的萧条。当初美国白银收购计划的支持者所宣扬的银价上涨有利于提高中国购买力的理由是不成立的,美国的白银收购引发了中国一系列经济恶果,并最终迫使中国放弃了银本位,代之以不可兑换的法币。

——赵留彦、隋福民《美国白银政策与大萧条时期的中国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宣布《白银收购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际因素?怎样看待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美国新当选的罗斯福总统决定采取美元贬值的手段来保护美国利益,并计划以“全三银”的比例,用13亿美元向世界收购金银,作为国库储备,于是引起世界银价上涨,而银本位制根深蒂固的中国首当其冲。…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法币政策。

钞票发行权收归

废除银本位制,规定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纳粮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

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国重要谷物收成的价值达法币56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几乎45%;工业品总产值为法币122亿元,比1935年增加了11%,资本主义生产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的58.6%,其中民族资本占88%。…英、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对于国民政府法币改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英美支持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使日本受了极大的刺激,日本侵略分子叫嚷:英美对中国法币改革的支持,已经以“有害于日本的方式”加强了中国的力量。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