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4 组卷8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材料二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的追封自鲁哀公始(公元前479年),直至清朝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材料三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材料四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学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儒学思想的转向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时期儒学受到压制,而其他时期却又加封孔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孔子与朱熹义利观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社会基础。
16-17高三上·山东济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共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它是由汉武帝支持,由董仲舒推行的,董仲舒借孔子的口,宣传适合汉代统治者要求的宗教思想,开启了儒学 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统治者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第二次改造在宋代。宋统治者集团利用机会从唐末五代分散割据的混乱局面中榜到了政权,他们需要接受前朝覆亡的教训。为了适应宋朝统治者的需要,产生了程朱宋明理学。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 者,朱熹用一生的精力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注解。朱熹的<四书集注> 被宋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定为全国通用的教科书。


(1)材料一中,为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在两次大的改造中,儒家思想分别有了怎样的发展?试分析这两次改造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儒学地位、文化发展三方面产生的相同影响

材料二 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 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 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宗 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此儒家思想的转向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四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两种主张当时为统治者采纳的情况。

(2)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何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