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6 组卷10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费孝通(1910-200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广西瑶山和江苏江村做农村社会调查,目睹了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形成“经世富民”思想。1936年,费孝通调查江苏江村的农民生活后,在《江村经济》里提到:“江村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从而产生社会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办法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传统工业主要是乡村手工业,例如,整个纺织手工业本来是农民的职业,因此恢复农村手工业是根本的措施。”1981年,他在三访江村时指出:“我们不走把农民集中到城市里去发展工业的路子,而是让农民把工业引进乡村来脱贫致富。由大中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和部分设备,乡村提供土地、劳动力和部分资金,合作办中小型乡镇企业,成了一条双方有利的出路。

——摘编自李培林主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费孝通关于农村经济主张变化的原因。
18-19高三上·云南昆明·期末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业通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的持续发展,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湖广地区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李华欧《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材料二   由于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改革产品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因此,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农民依然贫穷。最终解决办法,应该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

——费孝通《江村经济》(1936年对吴县江村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1983年底,费孝通写出《小城镇再探索》一文,正是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苏南模式”。他写到:“从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经验看,苏南的乡镇工业是不伦不类、难以理解的东西,而从中国农村的家庭经济结构上看去,乡镇工业却是顺乎自然的事情……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历史相对照,草根工业无疑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始终保持着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吴晓波《跌宕一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至明代苏湖地区农业生产方面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当时制约农村企业恢复发展的不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南地区发展该模式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国时期,日益严重的农村与农民问题,引起了知识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近代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现在是要从调整社会关系以达于新社会关系的建立。调整之道,先要稳住它,再徐徐调理它,而无须多少人为的造作。我们拒绝所有暴乱的行动。唯社会有权,而后国权乃立。乡村建设运动就眼前说,以立国权。在此以后,一切建设才可如飞地前进。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忽视以农村区域作革命根据地的观点,忽视游击战争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

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恢复农村企业(发展“草根工业”)是最根本的措施。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对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研究形成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改造的出路在哪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