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47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情况下的,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 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军事禁运。 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9-10高三·广东中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苏联的工业化一五计划 斯大林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一词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词汇在报刊上被广泛运用,开始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现在我们特地提出这近几十年来,尚无切实有效方法去应付的问题,作一回公开的讨论。”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材料二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三   鉴于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的错误政策,中国领导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经济改革,推翻最初采取的一些政策,向外面的世界开放中国市场,鼓励外来投资和引进外国技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已经让位于以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决定产量和价格,政府的作用仅局限于为市场经济提供稳定的竞争环境。中国日益接近全球经济超级大国这一地位。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出现现代化讨论热潮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历史背景?并指出“经济建设实践”是如何开展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又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现代化?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因素?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原煤
生铁

棉布

千克
千克
千克
千克
7.9
83.0
1.7
0.9
7.34
219.5
761.0
84.4
95.3
20.28
1144.6
3498.0
244.5
376.3
61.42
514.9
4938.0
165.9
255.2
70.38
28
9
50
106
2.8
145
42
144
418
8.4
65
59
98
2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材料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