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87
长江流域的开发
材料一 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二 历史上荆江洪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新石器时代至汉
汉至宋元
宋元后
历时
2300年
1400年
800年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0.2米
2.3米
11.
平均每年上升量
0. 0087厘米
0.164厘米
1.39厘米

材料三: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唐代
宋朝(金)
元朝
明朝
清朝
年数
289
317
91
276
268
水灾次数
16
63
16
66
62
平均几年一次
18
5
5.6
4.1
4.2

     ——材料均选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列举长江流域开发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分)
(2)以上材料对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信息。你对开发长江流域有什么认识。
10-11高三上·上海·期中
知识点:小农经济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温,……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朝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三:历史上荆江洪水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历时最高洪水水位上升平均每年上升量
新石器时代至汉2300年0.2m0.0087cm
汉至宋元1400年2.3m0.164cm
宋元至今800年11.10m1.39cm

材料四: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年数水灾次数平均几年一次
唐代2891618
宋朝(金)317635
元朝91165.6
明朝276664.1
清明268624.2

材料二、三、四均摘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评长江流域开发的情况(要求表述成文)。

要求:评述内容应包括开发的过程及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