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观察中国大历史,有两种不同的中心观,一种是中原中心观,以华夏-汉民族的中原文明为尺度,衡量历史与文化的大变迁。中原中心观预设了文明的汉文化/野蛮的胡文化之二元对立,似乎中国的进步就是中原文明如何同化周边蛮族的历史。以中原中心观思考南北问题,很容易陷入大汉族主义的陷阱。
另一种是拉铁摩尔提出来的长城中心观,将长城之内的农耕民族与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作为两个平等的文明共同体,考察二者之间的交往与斗争。长城中心观注重的是北方边疆(塞防)地域两大民族的互动历史,但对南方边疆(海防)是其研究的盲区。自南宋特别到了明代之后,瓯闽粤的海洋文化开始崛起,成为思考中国不可忽视的因素。
指出材料中包括的中心观,并逐一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提取的信息准确简明,分析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2018·陕西西安·模拟预测
知识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摘编自段云红《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二   在文化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它作为“中国”这个“国家”的基础,尤其在汉族中国的中心区域,是相对清晰和稳定的,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相对清晰的同一性,过分强调“解构中国(这个民族国家)”是不合理的,历史上的文明推进和政治管理,使得这一以汉族为中心的文明空间和观念世界,经由常识化、制度化和风俗化,逐渐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到下层扩展,至少在宋代起,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实际的,而不是“想象的”,所谓“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新理论的有效性,似乎在这里至少要打折扣。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民族一体化的方式及意义。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立论有据,史实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