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4 组卷1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官学教育“科举嚣张,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公元1179年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讲学形式活泼,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别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19世纪哥廷根大学数学教授)克莱因特别提倡“走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他长年的积极努力之下,哥廷根大学的整个自然科学终于脱离了哲学领域,并先后成立了数学、天文、物理、化学、技术和机械学院。……1898年,哥廷根大学与工业界之间的成功谈判,导致了“哥廷根应用数学与应用物理学促进协会”的建立。……从而成为当时唯一的一所发生了科学重心从人文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转移的大学。

——李工真著《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原本是晚清供官吏进修的机构,1917年蔡元培从欧洲留学归来就职北京大学校长后使其摆脱了“官员预科学校”基调,设置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语言文学三大部分,聘用大量学贯中西的教师。北大改革的成功部分由于新教师质量高,部分也由于京师大学堂时代便有的师生讨论学术问题的传统……北大在“五四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标志着高等教育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费正清等著《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白鹿洞书院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办学理念的异同。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北京大学办学理念发生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16-17高二下·福建泉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的发展在南宋出现了第一个高峰,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有组织、制度化的私学体系在宋代正式形成。南宋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完整的书院规章制度,也被称为学规,后来成为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范本。《揭示》强调: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名声,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朱熹认为书院教育的根本方针是实施“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实现上述教育方针,朱熹又提出了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将德育置于教育首位的主张,为南宋学者和教育界所认同。以德育人为主旨的书院教育引发了宋代教育的深刻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宋代教育的发展,使宋代教育达到了很高水平。

——摘编自刘佩芝、冯会明《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探源》

材料二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后不久,谈及了改革北大的初步构想。他把北大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两点,一是学制、课程等“学课”的“凌杂”,另一是学校“风纪”的“败坏”。应对之法则是延聘“纯粹之学问家”和“学生之模范人物”。他一入北大即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蔡元培认为“学”(学理)与“术”(应用)虽然“关系至为密切”,但因为“习之者兴趣不同”,要区别对待。“文、理,学也。虽亦有间接之应用,而治此者以研究真理为目的,终身以之。所兼营者,不过教授著述之业,不出学理范围。法、商、医、工,术也。直接应用,治此者虽可有永久研究之兴趣,而及一程度,不可不服务于社会。……学为基本,术为支干,不可不求其相应。”

——摘编自娄岙菲《蔡元培与北大校风的重塑(1917﹣1918)》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的动机并简要评析其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革北大带来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宋代官学教育“科举嚣张,富贵熏心”,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并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已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讲学形式活泼,主讲人不限于本院讲师,还可另请名师做临时主讲或作专题讲授;听讲者不限于本院生徒,四方学士都可前来。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德国教育之父”洪堡,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柏林大学,还提出“洪堡五原则”,其中第三条   强调注重实用性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德国的大学对德国的崛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836年到1870年,在热力学、电学、电磁学、光学的发现方面,德意志人取得了475项成果,英法总共只取得了498项成果。到19世纪末,德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同时,巴赫、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歌德、海涅;高斯、哥德巴赫;普朗克、爱因斯坦、伦琴等等,所有这些伟大的名字都是与德国的大学联系在一起的。二战期间,德国大学教育体制中的精华被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德国科学泰斗们传播到了美国及世界各地。

——《德意志大学与德意志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白鹿洞书院的办学理念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大学对德意志现代化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与白鹿洞书院相比,指出柏林大学办学理念的侧重点及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文风日起,士子要求就学读书,但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一批由私人创建的书院兴盛起来。由于书院不属于官学体制,故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聘请山长(注:指管理人员)或教师及开设课程。书院基本以“四书”“五经”为教材,此外,程颐、朱熹等人的作品都列为书院的重要读物。书院的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和自修,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南宋,朱熹兴办的白鹿洞书院,兴起了讲会这一讲学形式。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书院讲学,朱陆学术观点虽不同,但朱不仅请陆九渊讲学,还把他的讲义刻石立于院门,为不同学派的论命树立了范例。明中叶以后,讲会制度盛行,王守仁及其门徒和湛若水及其门徒在各地方往返讲学,从不同角度相互辩难。各书院还建立起一套讲会制度,不少著名学者不远千里赴讲,准时到会,仪式很是隆重。元以后,特别是清代,政府加强对书院控制,使书院官学化,讲会制度逐渐衰落。

——摘编自陈元晖等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材料二   18世纪晚期,德意志的大学教育在欧洲极为落后。1810年,普鲁士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包括人文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柏林大学建立之初,普鲁士政府宣布“国家取代教会成为大学财政上的提供者”,但并不以此作为干预、限制大学内部事务的理由。因此,大学教授的评定依据其在科学研究上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大学校长是由教授们选举产生的。同时,大学教授与校长一起组成教授会,决定内部事务。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有自由的开课权。大学生的学习也有充分的自由,他们既可以去听教授的讲授课,也可以去参加教授主持的研讨班;既可以独立地从事研究,也可以与同学进行结伴式的自由讨论,更可以进入图书馆查阅任何资料。柏林大学创办后,形成了独特的“柏林大学模式”,不仅成为全德意志,而且成为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书院和德国“柏林大学模式”办学理念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民间书院和德国近代大学的历史走向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走向的主要原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