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16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于是经年累月,不再到内阁,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上采取的是总统制,后为制约袁世凯,《临时约法》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1912年6月,袁世凯在任命王芝祥的问题上,违背法律规定,剥夺总理的副署权,破坏责任内阁制,导致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但从另一角度看,唐的辞职也表明了为维护责任内阁制而进行的斗争。此后在1917年的府院之争中,段祺瑞向黎元洪频频发难所祭起的主要法宝,实际上也是责任内阁制。虽然段祺瑞之后北京政府的历届弱势总理往往受制于大军阀,但责任内阁制之实虽亡,而其名尚存。应当说发端于辛亥革命的责任内阁制,仍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模式和权力运作方式。

——马烈《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对行政体制做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明代内阁制与南京临时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相同点。

2018·河南安阳·一模
知识点:内阁中华民国的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内阁最初是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在“大礼议”之前,其权力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至正嘉之际,皇权虚空,事实上形成了以内阁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官僚行政系统,内阁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杨廷和内阁带领官僚行政系统在“大礼议”中与世宗皇帝争礼。然而,伴随着议礼的深入发展,内阁权力以嘉靖三年杨廷和的离任为转折点,相对于皇权由强变弱,而皇权却由弱到强。

——摘编自陈超《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南京临时政府确立的内阁制,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对最初实行的政治制度的探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内阁制相对于总统制而言,最显著的优点是国家元首在表面上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力,但这一切都是虚设的,这样一来,国家元首就无法进行个人专制独裁;同时,国会或内阁的任何一方也都不能形成国会议员专制或内阁首脑专制的局面。从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民主活动中就可以看出南京临时政府弃总统制不用而实行内阁制的正确性。

——摘编自百度文库《浅析南京临时政府内阁制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内阁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民主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浅析临时政府设立内阁制的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明代内阁制与南京临时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相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采取责任内阁制的原因并不难解释, 清末预备立宪期间,责任内阁制曾经是议论的大题目,朝野上下,无论对于立宪持何种态度,对于立宪体制下要实行责任内阁制是没有疑议的,辛亥革命和清末立宪在时间顺序上虽然前后有分,但清末立宪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就消失得一干二净。在清末立宪期间,立宪派所广泛宣传的君主立宪制度下实行责任内阁制,君主不负责任,内阁首相负政治责任,对于当时所有政治开化的人们来说,记忆犹新。且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的事实就在眼前,人们对责任内阁制比总统制相对而言要熟悉得多,因此采纳责任内阁制也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刘笃才《<临时约法 >“因人立法“说辩正》

材料二 1787年9月各州代表完成制宪工作,开始寻求各州代表会议的最后批准,费域制宪会议后的一年,各州就是否批准新宪法展开了激烈的全国性的公共大论辩,在这场旷曰持久的大辩论中,看到了美国植根于文化基因中的民主精神,制宪会议拟就的宪法草案以及此后的公共辩论,直至新宪法的最终通过,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在反联邦党人看来, 赋予合众国总统如此大的权力,实在是危险之举。联邦党人则指出了邦联和州政府因无能而造成的缺陷,美国需要一个独立的、有执行力的总统去实施联邦法律,执行对外政策。 同时总统权力是受到各种形式的内在的或外在的限制和制约的。

——摘编自肖龙《美国总统制的历史起源——基于1787年宪法的辩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临时约法》 采取责任内阁制和1787年宪法采用总统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国内对1787年宪法辩论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宪法规定实行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内阁自始至终只是皇帝的私臣,只是政务的补助机关,一切公文都以皇帝名义发布,但内阁制度在明代仍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太祖废相后,君主成为实际的行政首长,一切大政均须亲力亲为。……虽然在辅政方面,确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明代内阁大学士地位不足当宰相之任,且其本职亦只是侍从备顾问。后来内阁获取票拟之权,亦只是在幕后协助皇帝处理国政,属皇帝秘书而不是名正言顺的宰相,……就权责而言,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首长,六部也不是它的法定直接下属,而由君主独掌命令大权。内阁所持有的权力,出自皇帝授予。因此,内阁有否作为,全视皇帝的作风而定,故历朝内阁的权力都有所不同。

——摘自《试述明代内阁制度之由来、演变、作用、流弊及影响》

材料二(西方)内阁最早出现于英国,……16世纪~18世纪初的内阁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最初只是国王与大臣共商国事的会议。一直到英国的乔治一世担任国王期间,由于不会说英语,开始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反而由大臣主持,这样就首开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721年,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出任内阁首相,内阁正式形成,后来不断发展完善。英国的内阁主要由首相提名成员名单,国王批准成立,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但实际上要对议会负责,……内阁由首相主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

——摘自《浅议中英内阁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后英国内阁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