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较易0.85 引用2 组卷405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张之洞说:“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下议院为平民院,上议院为贵族院。)
(1)张之洞的言论体现了新旧时代的矛盾。依据材料一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材料二: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2)根据材料二、三《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四:20世纪早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3)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历程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材料五: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结合图9及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材料六: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 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5)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
9-10高一下·浙江宁波·期末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上述两则材料表明《申报》对民主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

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2)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

材料四皇帝……加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是怎样“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三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材料四 中共中央再次郑重向全国宣言:(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斗争。(2)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3)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4)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从革命的性质及政治成果两个角度说明“孙中山之革命”是一种“国体之改革”。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申报》对革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民民”的用意是什么?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当时的时代要求是什么?
(3)材料四公布之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它的公布有何标志意义?材料四中所强调的中心任务是否违背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