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3
材料一 1842年香港岛的割让与其说是上一盘棋的结局,还不如说是下一盘棋的开始.香港是几百年来把中国与世界隔开的坚墙厚壁上出现的第一个可以挤进一缕新鲜空气的窗口.中国人的不幸在于,打开这扇窗口的不是中国人的真诚和睿智,而是英吉利的炮舰.
孙中山的学生时代主要是在香港度过的,1923年他在香港大学演讲中感慨地说:"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香港也". 1894年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1909年在香港成立同盟会南方支部,有八次起义是在香港策动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等人避居香港.

                                        李正中<孙中山与香港>(历史教学1997第八期)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维持香港现状,保持与英国对话的政策.毛泽东说香港这一只金鹅可以给大陆下很多蛋,再说香港也在祖国大陆的搂抱之中.中共中央明确提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一是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全面封锁;二是拓展国际贸易,引进外资和赚取外汇;三是向外界宣传中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实践证明了这个方针是正确的,香港在保持我国与国际间关系方面起到了窗口和桥梁作用.

                                 李家泉<论香港回归及祖国统一>(历史教学1997第七期)


(1)材料一中的"上一盘棋的结局""下一盘棋的开始"指的是什么?
(2)据材料一和所学,说明香港在"下一盘棋"中的作用
(3)据材料概括 说明香港作为"窗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什么不同?
17-18高二上·新疆·期中
知识点:《南京条约》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少人都会问,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而把这个问题留到几十年后解决?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中国政府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审时度势,区别轻重缓急,集中カ量处理一系列更紧迫的大事。……1978年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和,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善为中国实现统一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1997年日趋接近,新界租期渐近届满,香港的前途也渐成为各方注意力汇集的焦点。

——摘自《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建立后“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并扼要概括当时中国政府提出的主张。

材料二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保持香港繁荣……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进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

——摘自《邓小平文选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92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谈中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方案,并指出中英双方达成的共识。

材料三 第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事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致区基本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定《基本法》的机构。根据材料三概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并概述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

时间地点会议内容
1921年7月上海-嘉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
1923年6月广州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1935年1月B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937年8月陕北洛川中共中央政治
局扩大会议
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
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45年春延安中共七大提出党的政治路线,确立_C_为党
的指导思想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这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深圳是最成功的特区。经济特区的意义不单是开辟对外开放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探索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的路径,并具有示范和吸引效应。……以后,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从沿海到沿江,再到内陆边界口岸。

——章百家《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变迁》

材料三:李捷认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 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是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1)写出材料一中B、C的内容,并指出洛川会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特区的意义,并结合所学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共十四大“松绑”的内涵,以及21世纪初中国借“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的标志。
外交既是一个国家内政的延续,又是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中心之外,便是四夷。国内统治秩序范畴的君臣等级关系,被中国的统治者逐步地运用到了处理中国和东亚各周边国家的活动中。册封与朝贡是最基本的行为模式。蛮夷小国在与中原王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少的好处,例如经济上的互市贸易、朝贡之后的丰厚赏赐;安全上可以依仗中原王朝的强大实力;政治上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中原最高统治者也希望通过与周边诸国的封贡关系来建立自身的藩篱和屏障。

——摘编自《古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概括这一观念产生并得以维持的原因。

材料二   有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面对的是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国对世界问题很少发言。一战爆发后,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可以认为,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到积极参与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参战使得中国获得了加入战后和会的机会,中国能够参加巴黎和会,阐明自己的现点,在国际舞台上出色的亮相,其本身便是很重要的。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国际地位,一场场前所未有的争国权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北洋政府外交思想与实践已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个被忽略的重大转变》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的外交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列举促使北洋政府发生变化的因素有。

材料三   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固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

——《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


(3)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