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1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 “左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
——《战国策·赵策》
材料三 “扬、平阳,西贾秦、翟,北贾仲、代。”“然邯郸亦漳,河之间都会也。北通燕南有郑卫”。“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
——《史记、货殖列传》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指出西周和战国时期城市的产生和功能上有何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国城市不同于西周城市的社会原因
材料四 上海中心原在上海县城,范围在南市区北部,人民路与中华路围城的圆圈里。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处,原先或为绰道,或为农田,或为浜泾,租界开辟后才繁荣起来。
时人将县城与租界的市容比较:租界马路四通,城内道途狭隘;租界异常清洁,车不扬尘,居之者几为乐土,城内有清道局,然城河之水,秽气触鼻,僻静之区,坑厕接踵,较租界,几有天壤之别。
电灯出现时,时人不明白其发光原理,亦以为取自地火,有违天意,将遭雷击,起而反对者不乏其人,观察一段时间后,见安然无恙,其优越性自不待言,有识之士起而仿效,电灯公司随之创设。
1895年,上海市成立南市马路工程局,后建立总工程局,董事由选举产生,有任期,下设户政、警政、工政等科,均与租界工部局组织类似,发布的章程有许多是从租界市政管理条例中移植的。
——论文《论上海租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四指出近代上海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上海市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材料五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老牌专栏作家赖斯顿,随同到达阔别多年的上海。他的观感是除了殖民时代的华丽建筑,上海的市政建设在他的脑海里再没有留下任何其他印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70年代上海在赖斯顿的“脑海里再没有留下任何其它印象”的原因。
材料六   上海城市经济统计表     
年代
1978年
2002年
人口(万人)
1098.28
1334.23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72.81
5408.76
全社会固定投资(亿元)
27.91
2187.06
外贸出口(亿美元)
28.93
320.55
直接利用外贸项目(个)
0
3012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4.46
583.49

材料七

图一 磁悬浮列车                       图二 世博会中国馆
(4)从1978年到2002年上海市的各项投资和生产外贸数据以及图一图二看,你能得出些什么信息?
(5)综合以上所述,分析指出城市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
2010·山西·模拟预测
知识点:先秦的商业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发展中的城•城市•城市化,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快速发展,除都城长安和洛阳外,还“令天下县邑城”,城墙范围基本就是城市范围。城市街道纵横交错,宫室、官衙处于中心或制高点,太学或地方学校也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有比较固定的居民区和市场,以及为统治者服务的手工作坊。
罗马帝国的城市广泛分布于各行省的中心,平原地区的城市呈方形,山区的城市因地形而建,城市外围建有城墙和防御堡垒。首都罗马和其他城市中有弯曲的道路、排水和引水管道,行政官署、神庙、剧院或露天剧场、公共浴场也是城市的必备,一些城市还有图书馆。民宅则分布在这些建筑的周围。城内既有在特定区域的大型集市,也有位于民居中的小店铺。
材料二 18世纪上半期,英国下院共有议员558名,选民总数约40万。其中,市镇选区的议员40人,代表选民10.1万,其他议员的身份为地主或乡绅。市镇选区的选举规则各异,有的规定持有特定的财产,有的规定只有市长、市政官等人才拥有选举权。1832年,新执政的辉格党借助选民的不满,通过了新的选举法。法案取消或缩减了人口较少市镇的议员名额,并把名额转给43个新市镇,新市镇中有28个是诸如曼彻斯特这样的棉、毛纺织等生产中心,使得这些市镇的议员达到65人;法案还规定所有市镇的选举资格是租有或拥有一处价值10英镑住处的成年男子。这次改革使选民从71.7万增加到220万。
材料三 19世纪中晚期,中国开始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截止到1949年,城市化率仅为10.6%。中国近代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

中国近代重要城市发展状况例举表
城市
状况
上海、天津、汉口、太原
因开埠,建立租界,开办工厂、银行和商店而扩大
石家庄、郑州、衡阳
随铁路、水路和公路的兴建和畅通而新兴或发展
抚顺、唐山、大冶
因煤、铜和铁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
北京(平)、西安、洛阳
历史悠久,格局变化不大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发展状况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指出英国近代市镇在议会选举中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以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为主题,解读上述历史现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8年开始,伦敦城市街道委员会数次组织商业公司进行电灯照明实验而未果,虽然1882年的《电力照明法》推进了实验进程,但是其成本比传统的煤气还高25%而无法推广。1885年休·瓦特的新弧光灯专利推动了相关公司电力产业的扩大和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成本,1891年成功点亮了永久性电力路灯,并迅速在主干道推进。但是在人群聚集的贫民区,不仅没有电灯,连煤气路灯都没有保障,伦敦市区呈现出“一处灯火辉煌,一片漆黑冷寂”的局面。

——摘编自R·伯恩著《伦敦市的街道照明开端》

材料二   1882年,英商立德尔等招股筹银5万两,组建上海电气公司,并从美国购得发电设备创办了中国首家发电厂,于乍浦路(租界)建造电力路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上海租界已“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然而城内之天灯,几同黑暗世界,明晦悬殊,未免相形见绌也”。1897年秋,新任上海道台蔡钧与上海县令黄承暄决意效仿租界,拨银4000两,创设南市电灯厂,从英商沪北怡和洋行租来一套发电机,仿照租界的办法,沿着新辟的外马路(今中山南路)树起30盏路灯。但一直到解放前,区境仅有少数越界道路装有路灯。

——摘编自李维清《上海乡土志》等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市路灯随区域扩展、随道路辟筑一起发展,到2010年,路灯总数增长为469.86千盏。80年代以后全市街坊(里弄)、棚户简屋区、新村工房住宅区皆增加路灯,并设路灯科(所)管理。近年来,在党政部门的鼓励下,LED灯、太阳能路灯、多功能的降净路灯、智能芯片的智慧路灯快速发展,还出现了以崇明县港沿镇惠军村为代表的自动路灯。控制设备从定时钟发展到光控组合箱、电脑组合控制。

——摘编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上海通》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伦敦市和上海市电力路灯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伦敦相比,上海路灯发展的优势,并分析上海路灯快速发展的原因。
城市记忆

城市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印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城市形制各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中世纪欧洲谚语

材料四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五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六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两者之间的异同。
(2)材料二中雅典城市的布局有何特点?古代东西方城市反映的设计理念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推测这一谚语最早出现时期;概括中世纪城市基层治理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四、五,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外城市的发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