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700
以下摘录自《文汇报》2009年8月21日文《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1958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一时间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然而公共食堂及其供给制,脱离当时中国国情,超越人的觉悟,实行不到两三个月,多数食堂已寅吃卯粮。
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能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的饭,这年1月,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增量做饭法”先进经验交流会。如广西柳州地区大力推广的“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分装入罐,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城乡人民穿着的质量大有提高。1980年皮鞋零售量比1957年增长8倍。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进入新千年,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的中国人,学会了坚强地直面灾难,追求美好生活。
问:
(1)根据以上文字,概括说明建国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新中国60年民生”的转折点在何处?
(3)举例说明新中国60年在经济建设方面所走的弯路。
9-10高三下·上海·期中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伟大的历史转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些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材料一田家英告诉我,他走过多少农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掺相,像遭过一场抢劫后的情景。在这个大队里,不仅没有看到耕畜,而且全队没有一只家禽。当食堂开饭的时候,人们眼巴巴盯着的是大锅里的稀粥,因为每人每天平均只有4两或者3两米。当调查组的同志们端起自己的稀粥时,一口也吃不进,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在我们面前一群孩子正伸出他们的空碗,你怎么能咽得下?!只好把粥分到这些空碗里,大锅无法填饱群众的肚子,不少人靠作绿肥用的红花草充饥。

——《大饥荒》,《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纪实》,红旗出版社,1994年

材料二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他们的助手。在积极办好集体经济,不妨碍集体经济的发展,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人民公社社员可以……耕种由集体分配的自留地。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到七,归社员家庭使用,长期不变。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二卷

材料三农业生产前两年连续增产,今年又获得了更好的收成,达到了过去较高年份的水平。据估计,粮食、棉花、烤烟、甘蔗、猪、羊等主要农业牧业产品的产量,都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即1957年的水平。……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品种、质量出现了新的跃进。196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预计比1963年增长15%以上,比1957年有了很大的增加。铜、石油、化学肥料、水泥、汽车、棉纱、食糖、卷烟等主要工业产品,1964年的产量都比1963年增长了20%以上。……商品供应状况显著改善,物价稳定,财政收入平衡,货币信用提高,对外贸易有较大发展。最近几年,城乡人民生活都逐步有所改善。

——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描述的“大饥荒”的景象发生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境?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票证供应制度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一项重要的消费分配制度,除人民币外,各类全国通用票证是当时唯一在全国流通的支付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票证供应制度大事记

时间大事
195311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命令》,新中国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正式确立,规定粮食统一由居民凭借购粮证或户口簿在国营商店购粮。
19543城镇粮油统销开始在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实行。
19549全国发行通用布票。
19558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证三票制度”,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地方饲料票。
19559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的名义印制的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发行使用,同时印发油票。
19577商业部印发肉票,此外还对烟酒糖票、蛋票、豆制品票、糕点票以及各类副食进行计划供应。
1959发行各类日常工业品消费券。
1961凭票供应“放松”,人均供应量增加。
1962在全国范围内发放日用工业品消费券,如火柴、肥皂、暖壶、脸盆等,此后逐步发放手表票、收音机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
19661976凭票供应的商品种类与范围拓宽。
1980各地相继开始取消糕点票。
1983121商业部宣布取消布票。
19851国家正式取消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
19881990国家先后取消烟酒票、肉票、蛋票及糖类等副食票。
1992各省市相继放开粮食价格。
199341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正式宣告取消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的举措,“四证三票”随之全面取消。

——据高倩《凭票供应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953-1978)》、李崴《票证:家国巨变的方寸记忆》等整理

材料二   


——选自李三台《票证里的中国》

材料三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根据材料一、采用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票证供应制度的演变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分别说明划分依据。
(2)材料二、三对我们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城乡居民消费状况有何帮助?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