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53
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

——摘嫡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等



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各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
3.土尔扈特在回归造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
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2008·全国·高考真题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材料二

年份《清实录》人口数年份《清实录》人口数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2010万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3.5亿
乾隆十六年(1741年)1.4亿道光三十年(1850年)4.2亿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亿咸丰元年(1851年)4.3亿

当时间滑行至1683(康熙二十二年)年,清廷掐灭前明遗魂的最后一缕香火,完好收复了台湾之后,中国本土始才再无伤筋动骨的大规模战争.…也成了导致此番人口膨胀的个重要拐点,中国人口自此开始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稳步前行.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颁发了一份影响深远的谕旨:“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这就是清朝有名的新政:“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二年(1724年),“丁入地”在直隶正式施行。堪称救命稻草的美洲粮食作物,并非在有清一朝始才到来,当哥伦布那双值得问候的大脚踏上新大陆30多年后,中国的土地上就已经生出了花生的植苗,之后各类作物的种子,包括玉米、地瓜和土豆等,都陆续到来。

——摘编自杨春风《闯关东纪事》(辽宁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人口迅速膨胀的原因。
古代中国方志的演化

材料一 “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被称为“方志始祖”的《越绝书》《吴越春秋》,就是对越吴两地历史的记载。……隋朝统一中国,普诏天下诸郡上报风俗、物产、地图。唐代设立专职管理图经编修,明确规定编修期限和办法,规定各州郡每五年一造送,若遇州县增废、山河改移等情况,则需随时报送。……元世祖修一统志,“开创明清两代编修《一统志》先例”。一统志不同于地方志,它是以各地方志为基础的国家层面的综合性志书。……明万历《嘉定县志》特别注明在《人物》卷中要记“嘉言善行可法可传”。明隆庆《长洲县志》序称:“以儒术饰吏治,始作吴邑志于嘉靖之初。”

——摘编自陈野《建构文化传统:中国方志的深层功能》

材料二 清政府迅速接管了明朝疆域并继承了其统治秩序,实现了“大清”即是“中国”的角色转变。康熙帝重视落实各项文化工程,官方着手编修史籍。其中的《大清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为确立国家疆域界线,构建国家的疆域一统观,甚至为消解“华夷之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一统志》专设“外藩蒙古统部”,将边疆地域纳入“大一统”疆域范围,从观念世界中构建了新的疆域版图,实现了真正的“大一统”。乾隆中期,清代疆域达到极盛,续修《一统志》昭示了疆域“一统无外之盛”,继续塑造了中国疆域广阔的空间观念。

——摘编自李金飞《清代疆域“大一统”观念的变革——以〈大清一统志〉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方志编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编撰《一统志》的历史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