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旱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材料二建国初期,1949年,我国失业率为23.6%,灾害性弱势群体统计数字大约4000万,占当时人口的16%。因此,在救济灾民时,民政、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卫生、气象等多部门以及人民救济团体、科学研究机关都参与其中;在改造和救济妓女时,公安、民政、司法、卫生、劳动等系统和妇女组织协同作战;在救济资金的筹措上,有财政拨款,也有社会各界群众、团体和单位自愿捐赠。新中国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要达到既助困又救人的目的,依靠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调控,既要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妓女要参加固定的政治学习、文化学习;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

——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简历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以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政府相比,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救济措施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7-18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关注城乡贫困居民生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旱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材料二1951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198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亿万农民告别了贫困和饥饿,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新生活。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穷问题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差异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二战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某一时期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特征,并对该特征作出合理的解释。(要求:主题明确,判断清晰,语言规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清朝前期,政府未设立专门的救灾机构,沿袭了中国古代户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灾官员是临时差遣,不是专职。清末,官制改革中设立民政部,其执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户口、风教、荒政等事项。民政部下设保息科,掌管官绅所办慈善事业、各地水旱灾、善后赈济。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状况不断恶化,限制了救济资金的投入,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来源呈现出对社会筹资渠道的依赖。

——摘编自李俊岭《晚清社会救济进步与王朝灭亡的一致性》

史料二   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困救助,可以分为政府救助和社会救助。我国在传统上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发生天灾人祸时,政府大规模的赈灾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至于日常的贫困救助,实际上是由民间社会自己来实施的。针对古代聚族而居的情况,宋代范仲淹开设了“义庄”,购置族田,以族田收入在宗族内部开展救济、赡养和助学。南宋朱熹也曾提议民间创办“社仓”,向灾民贷赈钱粮以济贫困。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在贫困救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一些财力丰厚、影响较大的佛寺,都有过一些救灾济贫的举措。

——摘编自刘志扬《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途径与成效》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会救济措施的差异。
(2)据史料二概括我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传统产业模式逐步瓦解,原来在自然经济结构中的那部分隐性失业人口日益显性化,无业游民成为一个严重棘手的问题,并影响到封建统治的稳定。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两湖等省份,从1846年至1910年的60余年间,累计遭受水、 旱、雹、潮、虫等自然灾害的州、县达8570个。鉴于此,清政府采取了一些不同于传统救济政 策的措施,在大量开辟荒地的同时,积极开办技术传习性质的工艺局所,实行以教代养、教养 兼施,解决了部分失业人口的再就业问题,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

——摘编自彭南生《晚清无业游民与政府救助行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失业人员、灾民、难民等弱势群体问题严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 府在开展各类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时,调动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其救助主体 之多、牵涉范围之广是空前的。社会救助工作一直遵循因类、因人而异的原则,对不同群体 采取不同对策,坚持救济失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以以工代赈为主,以生产自救、转业训练、 还乡生产、发给救济金等为补助办法,以达到救济金的使用既能减轻失业工人的生活困难, 又有益于市政建设事业(的目的)”。党和政府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依 靠政策手段来解决,而且还动用了思想手段和文化手段,以解决其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从 1950年7月至1952年9月,全国共安置救济失业人员上百万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到 1956年,我国基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

——摘编自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大量无业游民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救助弱势群体的特点,并分 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救助弱势群体的意义。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以来中国救助弱势群体的历史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