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变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夏尔尼候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夏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夏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6)
材料二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辨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堵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变化的特点。(4)
材料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收回租界大事记
1924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不平等条约”,作为一个被赋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在此前报刊上使用不多,此后广为传播。
苏联宣布放弃原沙皇俄国的在华租界。
1927年英国水兵在汉口杀害庆祝北伐胜利的群众,激起大规模反英运动,国民革命军和工人纠察队进入英租界。实行接管。此后,九江英租界也被收回。
1941年日本对美国、英国宣战,日本占领各国在华租界。
1943年签订《中美新的》,《中英新约》。美英两国放弃包括租界在内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收回粗界的历史过程。
16-17高三·天津南开·阶段练习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代以来,殖民活动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工商业城镇几乎都和奴隶贸易相关。利物浦是奴隶贸易中心,利物浦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振兴了棉都曼彻斯特。工业化时期,殖民地是英国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向殖民地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0%,英国的出口以工业品为主,英国产的棉纺织67%出口到殖民地,纺织业是决定英国经济的“台柱”。殖民地对西方国家有“社会安全阀”的功用,工业化期间,欧美农村人口移往城市,城市人口过剩危及社会稳定,几千万过剩人口移居殖民地,减轻西方国家人口压力,提高了国内工资率和就业率。

——摘编自葛正鹏主编《西方经济史论》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殖民地对于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收回租界大事记

1924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不平等条约”,作为一个被赋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在此前报刊上使用不多,此后广为传播。
苏联宣布放弃原沙皇俄国的在华租界。
1927英国水兵在汉口杀害庆祝北伐胜利的群众,激起大规模反英运动,国民革命军和工人纠察队进入英租界,实行接管。此后,九江英租界也被收回。
1941日本对美国、英国宣战,日本占领各国在华租界。
1943签订《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美英两国放弃包括租界在内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侵略特权。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收回租界的历史过程。

材料三   万隆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国际关系历史上,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列强参加的情况下欢聚一堂,讨论自身的和平与发展问题。印度总理尼赫鲁评价说:“亚洲今天不再是被动的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亚洲了。今天的亚洲是有活力的,亚洲是充满了生气的”。万隆会议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迅速发展,从1956年至1965年的十年间,非洲共有33个国家获得独立,仅1960年就有17个,被称为“非洲年”。同时,亚非会议极大地增强了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并且确定了和平共处、国际安全、裁军和反殖等合作方向。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
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住。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6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延采纳驻英公使郭离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婴生息,一概准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朝外交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以外交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化之路,让我们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就乾隆而言,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特使。乾隆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他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西方国家不肯给清政府平等待遇。……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仍然闭关自守,力图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邦交是中国人的大困难……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中国落后。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去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咸丰八年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的《北京条约》是三年多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很多,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也可以为福,关键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20年后的咸丰末同治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从上述史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