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9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0年,清政府批准了容闳提出的“留学教育计划”。1872年曾国藩与李鸿章联衔上了《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1872-1875年,共四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预计留学时间15年。

数年之后,很多幼童渐渐对《四书》《五经》和儒学孔教失去了兴趣,对繁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看重,而对个人权利、自由、民主等观念十分迷恋。1881年,驻美公使陈兰彬上奏清政府,描述留美幼童的“现状”,建议撤回留美幼童,得到清政府批准。留美幼童分三批回国。

——《转型中国·思想犯: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

材料二1950-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派往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和生活费用、期满后回国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由教育部门派遣的学生数量,自1951-1956年逐步增长,1957-1960年降至每年四五百人,此后逐年减少,至1964年基本停止向苏联派遣。从留学专业看,以1950年留苏的375人为例,理科35人,工科261人,农科9人,医科28人,文教10人,政法21人,财经11人。

——《新中国首批留苏学生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留学教育的背景并指出这次留学计划夭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此次留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17-18高三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人民教育的奠基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

——《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

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一4%,进入大学者仅1%。清政府1907年发布上谕:(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不考事理,肆口诋其,以至无理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借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

——据《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表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材料二:“……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渐图自强。……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材料三: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四: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联共产党积极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发展,其重要的方法就是为各国培养革命干部以推动世界革命运动的开展。为此,1921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成立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这一时期,大力培养革命干部也是中国共产党国内革命斗争的需要。……从1923年3月至1924年9月,在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协助下,在巴黎的中共旅欧支部成员先后有三批赴东方大学学习,包括邓小平、傅钟等。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共产党人留学生群体研究》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留学热潮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
⑵ 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教育在内容上有何变化?
⑶ 有学者认为近代留学教育是中西方在近代激烈碰撞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请以清华学堂创建为例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