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0 组卷76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常常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街道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1895年1913年增长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1.7亿5.7亿3.3倍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0.28亿1.66亿8倍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材料三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产生了什么影响?

(4)对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的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的?

知识点: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
材料一 (北宋东京)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着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篡组,机户出资,相依为命久已。”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何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生产方式上有何显著变化?
材料四 近代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数据资料

1895年
1913年
增长
货物性质
中国进口
1.7亿
5.7亿
3.3倍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中国出口
0.28亿
1.66亿
8倍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4)据材料四,分析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材料五   有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为什么建国后的30年里,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产生了什么影响?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

材料二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5%,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5%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摘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