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0余万两。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些现象?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4)你觉得实行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

16-17高一下·安徽蚌埠·阶段练习
知识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当下,使古老“丝绸之路”延伸成为现代版“国际大合唱贸易的“一带一路”战略,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利也。”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   明朝对私人海外贸易一直采取严厉的限制政策,明太祖在位期间曾多次“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这就是所谓的“海禁”政策。隆庆元年,明朝城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蕃”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后,原市舶司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接待各国贡舶变成主要接待各国的商舶。沿海各地贸易活动兴盛起来,海外大量的白银和银元输入中国,进一步扩大了白银在中国国内市场的流通范围。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反映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4)“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绺(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曰大班,次曰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针对材料二所反应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3)分析材料三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古代、近代各有何不同。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