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2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大业十二年(616)隋朝各地农民起义军有了很大的发展。韦城(今河南滑县)法曹翟让据有瓦岗寨,李密走投翟让。他为翟让画策,自往游说邻近的小股义军,所至皆附;又建议翟让直趋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并设伏军杀荥阳通守张须陀,瓦岗军第一次获得全歼敌军的大胜。

大业十三年(617)春,李密与翟让率精兵七千人袭取东都粮食供应地兴洛仓,开仓济民,并设伏兵大败来攻隋军,瓦岗军威声大振。翟让推李密为主,号为魏公。各地义军首领归附者络绎不绝。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在石子河击败江都通守王世充之后,李密置酒宴请翟让,李密部将蔡建德举刀从后面砍杀翟让。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简练精锐两万余人,出击李密。李密“惑于众议”,亲率精兵出偃师迎敌。第一天接战时,就遭到失利。李密又恃傲轻敌,不设壁垒;敌军乘夜潜伏溪谷中,第二天奔向密营,纵火焚其庐舍,密军大溃。李密投奔唐朝,后为唐军击杀,时年三十七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密威望日益提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李密的功过。

2017·山东德州·二模
知识点:唐太宗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阅读下列康熙帝的诗作,回答问题:
诗一

诗二

诗三                                                                      诗四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康熙帝的这四首诗,分别和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①诗一:                           ;②诗二:                           
③诗三:                           ;④诗四:                           
(2)(接上问)从康熙帝的经历看,他解决这四个事件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②①D.④③①②

(3)康熙帝还写过一首“咏昭君”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⑥迂。开诚示异族⑦,布化越荒途。”(⑥饵术:汉文帝时贾谊提出用“五饵”,即用美食、鲜衣、联姻等五种方法,招抚匈奴,使之不再进犯汉朝。⑦异族:此处指蒙古各部。)据此,指出康熙帝对蒙古各部的态度,并据史实印证。(史实举出1例即可)
(4)根据上述诗及相关史事,概括指出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及其治国举措的历史功绩。
材料:(康熙二十三年)戊寅,上次曲阜。已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至圣迹殿,贤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顾问鲁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详,赐官助教。诣孔林墓前酹酒。书“万世师表”额。
——《清史稿》
(5)结合材料说说康熙帝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采取了什么态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中国疆域的发展变化表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力量和悠久历 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突厥来骚扰唐朝。当时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号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另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著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 后患之有?”

——摘编自人教版选修4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周以后,朝代更替,民族相争,但是商征服夏又继承夏,周征服商又继承商。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持续的稳定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原先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 不断的接触、混杂和融合,不断出现的分裂和消亡,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 统一体。地理环境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疆域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太宗采纳了何种意见,并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能最终奠定的因素。针对“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结合所学以西汉和清朝为例分别写出应对西北边疆危机的举措。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