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4 引用1 组卷8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公元前554 年,郑国子产执政后,先后进行了三项改革:整顿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
材料二 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了第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于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
一一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16-17高三上·重庆·开学考试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局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政策,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

材料二在改革第一年,有人做歌谣:“子产计算我的家产,征收财务税,丈量我的耕地,征收田税,谁杀死他,我助其一臂之力!”面对各种阻力,子产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到了三年,又有人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若是死了,谁来继位?”子产执政二十六年后死去,当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让我们怎么生活啊?”

—上述材料译编自《左传》《史记·循吏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众对改革态度的变化并归纳其原因。

(3)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中叶,郑国内部发生变乱,国势中衰。加之郑国地处晋楚等大国之间,“国小而逼”,处境非常困难。公元前543年,子产出任郑国相位,执掌国政。他在施政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民的作用,“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他特别强调当权者必须为政以德。他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思想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比如实行“田有封恤”“庐井有伍”的改革,封者,田界;恤者,水沟也。子产的“田有封恤”,除了整顿原有井田的沟恤系统之外,也有将新辟私田进行整治,开掘沟渠的内容。所谓“庐井有伍”,就是把原先贵族领主田地上耕种的农奴,按什伍编制成为国家直接控制的农民,并由国家来安排他们的兵役和劳役;“作丘赋”,创立按丘征赋的制度,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有交军赋及服兵役的义务;“铸刑书”,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择能而使之”,知人善任,用其所长;“不毁乡校”,当时的乡校既是地方学校,也是一个舆论机构。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摘编自李宝金《论子产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时期郑国子产改革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