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97
不同时期的历史教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观念。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材料
序号
名称
颁行
时间
基本内容(摘要整理)
材料一
《奏定中学堂章程》
1903年
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
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材料二
《中学校课程标准》
1913年
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
材料三
《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
“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必然死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
材料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年
“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注重培养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养这种意识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特别注重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育意义何在?结合民国初年史实对哪些思想政治运动产生了影响。
(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14-15高二上·甘肃天水·期中
知识点:维新变法思想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课标或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先讲中国史,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讲亚洲各国、欧洲、美洲史,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社会之变迁,以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
1963年《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掌握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情况,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树立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思想,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据《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摘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课标或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先讲中国史,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次讲亚洲各国.欧洲.美洲史,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1912年《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1932年《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叙述我国民族之拓展与历代社会之变迁,以阐发三民主义之历史的根据。说明近世帝国主义之发展﹐民族运动之大势,以研讨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方策
1956年《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教给学生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并且通过具体事实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贯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培荞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爱国主义思想,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以及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

——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上表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中学历史教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几乎每个政府都重视历史教育,这是由历史学科的性质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决定的。但历史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却因时而异。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中国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等小学堂历史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历史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历史卷》


(1)材料一中倡导的历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政府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1912年中国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令》,规定中学历史教育宗旨与目标,“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其注意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历史卷》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教育目标上有什么不同?产生这些不同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三   1956年颁发的《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他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历史卷》


(3)材料三的教学大纲强调人民的地位,人民的主人地位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如何实现的?
(4)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教育不断变化,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