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299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明确提出在中国西部古丝绸之路沿线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国际新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区。有学者指出:习主席提出的发展战略,必将重振古代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力,把古丝绸之路促进下的中西文明交流、互动提升到新的历史阶段。
——摘自《现代丝绸之路》
(1)根据图文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2)举例说明古丝绸之路促进下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内容。
15-16高三上·北京顺义·期末
知识点: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古代主要经济政策与土地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在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就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惠互利的动人故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丝绸之路


材料二     唐朝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到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三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涉及贫易、金融、投资、能源、科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10 多个领域,地理上包括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65 个国家和地区;秉持开放包容精神,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在古代中国丝绸之路轴线基础上,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是现有合作的延续和升级,也是各国的利益共享地带。“一带一路”这一战略构想的建设,对于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稳定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摘编自《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明交流的主要史实。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与古代丝绸之路相比较,“一带一路”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当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方海港广州起航,先驶向东南亚各国,然后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南亚印度半岛沿海港口……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在中外经济交往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以丝绸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物产大量运往西方各国……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为中外客商从事贸易提供种种优待和方便。由此,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它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也大大增强。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宋元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外经贸交往的主要通道。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货物总额不仅创新高,而且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国家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和宋代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
材料二 汉代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方海港广州起航,先驶向东南亚各国,然后绕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南亚印度半岛沿海港口……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在中外经济贫交往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通过丝绸之路,以丝绸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物产大量运往西方各国……唐朝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为中外客商从事贸易提供种种优待和方便。由此,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向西最远从汉代的印度半岛沿海延伸到波斯湾,它在对外贸易中地位也大大增强。宋元王朝更加重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收入成为宋元国家财政收入的重决来源之一,海上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外经贸交往的主要通道。这一时期,中国出口到西方各国的货物总额不仅创新高,而且出口商品种类增多,尤其是茶叶、瓷器在出口商品中跃居第一、第二位,但是17世纪中期以后,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呈现萎缩趋势,丝绸之路航路上中国商船的踪影日渐稀少,欧洲商船则日渐活跃。
----编自《古代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从材料中“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的冒险事业”与中国转向内部有何历史关联?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