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才兴则国兴。
材料一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在论述西周政治制度时说:“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者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资治通鉴》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它比西周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
材料二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贞观二年,太宗……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
“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是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
——唐太宗
(2)材料二体现唐太宗哪些人才思想?概括其对唐朝的影响。
材料三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3)根据材料三,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15-16高二下·福建泉州·期中
知识点: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选官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科举制
孝廉“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目的。

材料二   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1883年美国通过《美国文官法》,建立了文官制度。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管理》

材料三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最早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的国家并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确立的主要途径。根据材料三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材料四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摘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3)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2005年正式形成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是通过怎样的方式确立的?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对于今天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有何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三   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摘自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两度称赞科举制的目的及其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